自主交往训练法之情绪放松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个案研究

 

一、     个案基本情况

**,七岁,一名重度孤独症儿童,无主动性语言,无法听懂他人的指令和要求。没有目光对视,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同时,闵**多动现象很严重,喜欢玩球或者到处乱跑,只有当看小人书的时候才会安静下来;闵**面部表情呆板,见到熟悉的人即使是爸爸妈妈也没有任何情感表示。

二、     阶段干预目标、措施和效果

根据自主交往训练法的要求,结合**本身的实际情况,我在与其班主任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情绪放松阶段干预。具体见表:

**自主交往训练法(情绪放松阶段)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评估内容

干预时间

情绪状态

语言主动性

交往行为

二个月

有时乱跑,但听到招呼后会思考

开始有自主语言但别人听不懂

不主动亲近任何人

四个月

偶尔乱跑,经常莫名大笑

能模仿简单词语:妈妈、爸爸、自言自语增多

听到招呼后会亲近他人,喜欢牵他人的手并自言自语

六个月

很少乱跑,面部表情平和,能根据简单指令完成规定动作

模仿词语增多,出现与他人的对话或在特定情况下说出词语

听到招呼后可以作答并亲近他人,开始喜欢“粘人”

以上仅是个案的大致情况,因儿童的个体差异,在运用中应根据实际、细心地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在调整好自身的前提下用爱去呵护孤独症孩子。

三、     建议和反馈

  1、进行干预和活动的前提是儿童和训练员都感动快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身心疲惫,倦怠,心情烦乱的训练员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进行这种训练,因为孩子是不会被感动的,因此会没效果。

2 、在情绪放松阶段,训练员不提出任何要求,主要精力在于观察孩子并满足他们的要求,及时奖励孩子,常搂搂抱抱,决不能惩罚。

3、放松不等于漠视,孤独症儿童最不喜欢,不容忍漠视。虽然不干涉儿童但不能离开他去干别的,应在他附近玩,及时提供好吃好喝的食物。概括起来是:不压制、不紧迫、总关注、总配合。

4、孩子周围的人(包括班主任、家长及其他人等)要保持一致的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创设一个合作、互补的环境。这样更有利于训练的效果和下一步工作的展开。

5、处理好目的和过程的关系是重要的操作技巧。此方法的目的结构化和过程的非结构化并存,因为人际交往本身要随机应变,训练过程的结构性不应过强,要淡化规则。游戏中,如果儿童不愿参加了。尽管这次训练的目标没有实现,也要调整过程,迂回前进或以退为进、

总之,自主交往训练法尽管在我的个案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就,但它还需不断的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