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群特殊的教师,面对的是有眼不能看、有耳不能听和智力有障碍的残疾孩子。
他们是一群勤奋的园丁,虽然耕耘艰难,却使得晚结的桃李同样芬芳满园。
在我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有3.8万人。长期以来,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尽心竭力地坚守在特教工作岗位上,用信心、爱心、恒心浇灌着残疾孩子的美丽心灵。
教师节来临,让我们走近这些令人尊敬、叫人感动的特教老师……
为了聋哑孩子叫出“妈妈”
“老师,救救我的孩子,他不能一辈子做哑巴。”21年前的一天,一位聋儿母亲的话深深刺痛了侯金秀。
那时,侯金秀只是宁夏青铜峡市第一幼儿园的一名普通教师。但是,就在那一天,她毅然做出一个决定:“教聋儿说话,这条路我走定了。”
经过在陕西的培训学习,侯金秀在幼儿园里建立起了聋儿语训部。21年里,她与语训部的老师用母亲般的爱心去浇灌那些迟开的花朵,使得一批又一批的孩子从幼儿园走进学校,十几名聋儿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每当聋儿说出“妈妈”这两个字时,所有的聋儿母亲都会热泪盈眶。但她们哪里知道,为了这一声呼唤,侯金秀和她的同事付出了怎样的艰辛。
聋儿康复需要漫长的过程,特教老师必须掌握特殊的教学方法。为了学会口舌操中的一个卷舌音,侯金秀要把筷子放在舌头中间,然后让舌体两边尽量往里卷,经过无数次练习,总算能灵活自如地给孩子们做示范了。
每一个音,每一个词,要让聋儿说出来,需要教几十遍,几百遍,一点点摆舌位、正音调,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特教老师缺少耐心,就无法耐得住这样的寂寞与枯燥。
“康复一名聋儿,温暖一个家庭。”这是侯金秀工作中的座右铭。为了这句话,侯金秀承担起老师和母亲的双重角色。多少个夜晚,她离开自己的家而守在孩子们的身边,给他们洗脚,为他们生好炉火。
有爱心,更要奉献。侯金秀曾经有过埋怨,特教岗位让她的三尺讲台索然无味,让语训部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但每当看到孩子们纯净的双眼、天真的笑脸,一切又都烟消云散了。
“特殊的爱,特殊的关怀,献给特殊的孩子们。在爱的奉献中,我感到很幸福。”侯金秀常常这样对人说。
为了给智障孩子一片晴空
蒋辉军又病了,这一次是因为胆结石而住院。然而,他只在医院住了半天,就回到了自己的教学岗位。
熟悉蒋辉军的人都知道,他的病是累出来的。他的职业很平常——老师,他面对的学生却很特殊——智障儿童。
他所在的浙江省温岭市启智学校有这样的孩子200多名,由于这些孩子的突发性疾病发病率较高,送他们上医院、在医院里陪护他们成为蒋辉军一项工作内容。蒋辉军终于积劳成疾,自己也住进了医院。
蒋辉军常常说:“对特殊孩子要有真情,真情是一种感动,是默默的关爱,是悄然的奉献,是温和的阳光照在即将冰冷的心底。”
蒋辉军用一处处细微的行动履行着他心中的诺言。早上,他总是很早来到学校,查看孩子们起床、洗漱的情况。厕所里,有他扶着孩子大小便的身影;盥洗室里,有他跟孩子一起洗脸、刷牙的身影;餐厅里,有他拿着汤匙喂孩子吃饭、教孩子拿筷子的身影。
“残花”勤浇也会艳。如今,蒋辉军又承担起温岭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的工作,负责全市需要特殊关爱残疾孩子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指导协调。为了使每个随班就读的孩子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和特殊的照顾,他专门设计了随读生个别教育计划、家校联系、个人成长轨迹及教师教学资源四个档案,还不定期奔波于各个学校巡回指导。
蒋辉军的办公室里挂着这样一幅字:“教师该有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他的写照。
为了创造特殊孩子光明的未来
53岁的程伊明原本是一名大学教师。1995年新疆残疾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成立时,她又成为一名特殊教育教师。
程伊明至今还记得学校首届开学典礼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联负责人对全体教师说的一句话:“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是老师,而你们又是教师中的光荣,因为你们是残疾学生的老师。”
从那时起,程伊明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这个光荣而神圣的职业。15年过去了,今天她可以对自己说:“我做到了,我成功了。”
2004年,学校要为聋哑大专班开设高等数学和制图透视原理两门新课。这两门课程难度大,更何况面对的是只能看手语听课的聋哑学生。
当时,47岁的程伊明还没学会手语,啃下厚厚两大本手语字典谈何容易。接下来的三个月,只要没有课,程伊明就会钻进聋哑班的课堂上听课。中午在食堂,她会端着饭碗坐到聋哑学生中去,一边看,一边比划。晚上,她还要一遍又一遍地背手语。
为了让教学更生动,弥补手语表达上的不足,程伊明还自己制作了许多模型,绘制了近百张幻灯片。最终,程伊明的课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学生们总是对她竖起大拇指,用手语告诉她:“课很难,但你讲的我懂了,老师的手语进步大。”
残疾人就业不容易,这么多年来,每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是程伊明最高兴的时候。
程伊明一直记得一名叫王兵的肢残学生,因为家庭贫困没有钱治眼病,程伊明就为他垫付了5000多元的住院费。不过,毕业后不久,王兵就用自己挣的工资把这笔钱还给了老师。其实,那时程伊明最感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能够自食其力了。
做一名特教老师,她始终无怨无悔。“15年里,我哭过,也笑过,只要看到这些孩子将来能在人生道路上自强、自立,我就不为选择的这条道路后悔。”程伊明这样说。
一句赞赏
人们在衡量自身的价值时,往往更看重于他人对自己的承认。成人如此,孩子亦然。有时一句不经意的夸奖竟能拨亮他们的心灵之灯,你信吗?
这个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新同学。记得第一次见到她:乱糟糟的头发下面藏着一张兮兮的小脸脏,一双大眼睛游离不定,身上的衣服已经脏得看不出布眼。她一进我的办公室,就开始乱翻东西,在我和她家长谈话的半个多小时里,不停地跳来跳去,典型的外地野孩子症状!我的头一下子大了。第二天,她从跨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没安分下来过,那大双眼睛从没专注看过我,你说什么她也不理会,只顾自己玩。当然,我教的她都没记住,我也没给她几个好脸色,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九月的最后一天。
那天,当我拿着几台赞助来的助听器进教室,将其中一台戴在她耳朵上,轻声问她有没有听到声音时,她突然用一种极其热烈的目光看着我。那天,她上课特别地专心,下课也没再乱跑。课后,当批到她的本子时,我发现她的字比往常要写得认真些,就随口当着全般同学的面对她说:“今天,你进步最大,真棒!”就从这一天起,就是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赞语,竟如同一副灵丹妙药,改变了她。她好像换了一个人:上课专心了;课后斯文了,还开始学着关心别人了。有一天她见我拿着个脸盆准备去打水擦桌子,竟一把接过去,打来了水仔细地擦起桌子来,多聪明、多善解人意的孩子……
至此,为人师者大概都会如我一般心生感触。一个人生活轨道的改变竟然缘于一句或许本属无意的赞赏,这带有几分偶然,然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来自老师的夸奖、鼓励最能唤起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成为激发他们奋发学习的动力,甚至成为他们人生道路转折的契机,而这难道不应成为为人师表者必须明了的常识吗?
对我们每个老师而言,说一句赞赏鼓励的话,绝非难事,而对于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日里受惯了白眼,听惯了数落之声的孩子而言,这一声夸奖却是滋润心田的甘露啊!显得分外珍贵。老师啊,我们在尽心竭力对学生不吝“赐教”时,我们是否也能对他们不吝赞赏,让孩子们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能平添一份自信。
一句赞赏如一条清澈的小溪,可以洗净学生身上的自卑、懒惰、疑虑;一句赞赏如一轮炽热的红日,可以照亮学生内心深处的阴鲡;一句赞赏如一阵和煦的春风,可以吹绿学生心中曾枯萎的小苗;一句赞赏如一把金色的钥匙,可以开启学生的美好心灵。
老师们,让我们都学会赞赏吧!
只因那句话……
今天有语文课。怀着愉快的心情,我走进熟悉的教室。因为教室里有我那九个可净明亮的渴求知识的眼睛时,我的心里就充满着骄傲和自豪。这么纯的眼睛,这么纯的心灵,我希望给他们灌输进去的也是淳淳的甘泉和雨露。我小心翼翼,不容许有一丝杂质污染了这块纯洁的地方。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句子教学:( )新,( )旧。我先举例:桌子新,椅子旧。黑板新,板擦旧。我一眼看到了李佳,因为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像和花蝴蝶似的,很显眼。于是我脱口而出:“李佳的衣服新,……”下半句怎么说呢?学生也猜到我下半句的意思了,相互看着衣服,面面相觑,不知下半句的主角会轮到谁。在平时,我也喜欢用学生举例,每次举例,我都能从学生眼中看到一种希望被老师挑中的侥幸心理。可是这次却不像以往了,他们看的是别人的衣服,而不是自己,都不希望被老师挑中。在相互观察一会儿后,大家的目光一齐集中在苏雨涓的身上,她今天的衣服是有些显得旧,于是我说出了下半句:“苏雨涓的衣服旧。”一开始她有些惊讶,转而低头看看自己的衣服,小脸马上涨得红通通的,激动地说:“不是,不是!我的衣服是新的,妈妈洗旧的!妈妈洗旧的!”我马上意识到,这例子举得不太合适。也许她本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衣服旧,也许这原来是她最喜欢的衣服,现在由于我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却让这件衣服成了牺牲品。孩子都是爱美的,特别是这个小女孩,在平时,她喜欢照镜子,喜欢梳各种好看的发辫,可是我现在却偏偏拿她举这个例子……
她极力地向老师和周围的同学争辩着,不停地说“不是,不是!”其他同学相互小声议论着,盯着她的衣服,眼里流露出半是庆幸半是嘲弄的神情。我很懊悔,我希望不要给这些纯洁的孩子心理留下一丝污染,可是做起来就为什么这么难!我为什么不考虑好了再说?现在该怎么办?我灵机一动,马上又说:“苏雨涓的衣服和李佳的衣服比一比,李佳的衣服新。我们可以说句子:李佳的衣服新,苏雨涓的衣服旧。可是请大家再看看她的裤子和老师的裤子,比一比呢?”我给学生看我的磨白的牛仔裤,“我们就可以说——”学生一起回答道:“苏雨涓的裤子新,老师的裤子旧!”课堂的气氛热闹了起来,很快,学生都乐开了,苏雨涓也笑了。我继续说:“我们都喜欢穿新衣服,穿上新衣服会变得很漂亮。但衣服穿多了,都会变旧的,只要洗得干干净净,穿着合适,照样很好看!如果一件新衣服,却搞得脏脏的,那就不漂亮了!所以我们要爱清洁,讲究卫生。衣服都是爸爸妈妈用钱买的,爸爸妈妈工作很辛苦,我们要爱护自己的衣服,不弄脏弄坏自己的衣服,勤俭节约,这样做才是好学生!”学生也点点头说:“是,是。”同学们又相互用自己举例:你的毛衣新,我的毛衣旧。我的文具盒新,你的文具盒旧。……一堂课的气氛乐融融。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细腻的,他们也有爱美之心,虚荣之心,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呵护,我们还要给以他们正确的引导,灌输进淳淳的甘泉,让他们健康成长!
半节语言训练课
“叮铃铃……”下午第一节课的预备铃声响起。我连忙拿起书本,踏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教室。“周老师,沈国庆还没来。”“周老师,沈国庆又迟到了!”说话的同学显得有些得意,因为沈国庆是班长,而且他下午上学迟到已经不止一次了,所以,学生们大概都在等着看我大发雷霆。我下意识地看了一下他空着的座位,皱了皱眉。感觉顿了好久,我说:“大家先不要责怪他,也许他有什么事情给耽误了。我们一边上课,一边等他吧。”
学生们立即安静下来,我也按照我的教学计划开始了讲课。可大概是因为上课之前发生的这件事情,影响了我们的情绪,使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这节课中都显得少投入。15分种后,我停下了讲课。布置完学生的作业后,我在教室里有些烦躁地走动。“他来了之后,一定得好好教训教训他!……”我在脑海中翻腾着。
“报告!”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抬头之间,看见教室里同学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他,“调皮鬼”钱晓恒还在挤眉弄眼,等着看他怎么受批评;又看见教室门口的他神态焦急、满头大汗,不知所措地站在教室门口。突然之间,想起了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问题,想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处理突发事件的成功例子。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心平气和地请他走进教室,并请一名同学去帮他倒杯凉开水来解渴。同学们面面相觑,不知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请他坐下来,一边看着他喝水,一边微笑着问:“怎么会迟到的?”“自行车轮胎破了,不能骑了,只能让修车师傅帮我补好,用了很长时间……”耐心听完沈国庆的叙述。
我又面带微笑地对同学们说:“下面半节课我们改成语言训练课。”我把目光转向沈国庆,“首先我要谢谢沈国庆,你给了同学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沈国庆满脸通红,“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他迟到的原因再帮他复述一遍吗?”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用“因为……所以……”或“……因此……”的句式来说他迟到的原因。顿时,教室里一改刚才的沉闷气氛,而因各位同学的精彩发言显得生机勃勃。因为大家刚才都很关心他迟到的原因,所以,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因为沈国庆的自行车坏了,他让修车师傅修好以后再来上学,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他上学迟到了。”“沈国庆的自行车轮胎破了一个洞,他让修车师傅帮他把洞补好,用去了好多时间,因此他上学迟到了。”等等。比起平时,学生们在说话时苦于没有素材来说,今天,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特别地好,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温国俊也能说上一两句话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言,全班六个同学无一漏说。能用几句通顺的句子,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白,对于这些轻度智力落后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看着这么好的学习气氛,我不失时机地进行着第二个步骤。“同学们,你们刚才都非常注意地看着沈国庆站在教室门口,那么,当时他的神态怎么样?”“很着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到底怎么样着急呢?你们来描述一下好不好?”于是,学生们各显神通。“沈国庆急得满头大汗。”“沈国庆满头大汗地站在教室门口!”“沈国庆急得心怦怦乱跳。”“沈国庆急得满面通红。”……听着这些虽然简短、却很形象的话语,我不禁心中大喜。真没想到,充分利用好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件来进行教学,能取得这么好的教学效果。“沈国庆,你来说说你刚才的心情好吗?”他红着脸站起来说,“周老师,以前我错了。我认为领导只检查上午有没有同学迟到,而下午是不检查的,所以我就认为下午迟到没有关系。没想到,今天你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拿掉我的五角星,我感到很难为情。以后,我决心一定要克服各种困难,下午上学一定不要再迟到。”我情不自禁地为他这一番肺腑之言鼓起掌来,对他说:“不愧是我们班的一班之长,有错就改,还是一个好学生。今天老师不拿掉你的五角星,我和其他同学看着你的实际行动,好吗?”他激动地点点头。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转变,作为班主任,这是另外一个收获。果然从那天开始,他无论是上午还是下午,上学都没迟到过。
作为班主任,我为沈国庆的思想转变而感到由衷地高兴;作为语文老师,我为学生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而感到兴奋。的确,巧妙地运用好教育机智,巧妙地处理好发生在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可以使我们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那天以后,我总是会想,如果那节课,我没完没了地批评他,粗暴地撕掉他小苹果里的五角星,那结果又会怎么样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可见,同一件事情,你处理的方法是否得当,对学生是起着何等举足重要的作用!
教学中,你如果一味地严格要求或批评学生,势必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反抗情绪,甚至对你和你的学科产生厌恶,产生不良的效应;而如果你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又能及时给予关爱,则必定会产生良好的效应,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同时,这一效应还能发生辐射,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冰心说过,没有爱就没有一切。如果你能把爱巧妙地带进课堂,把爱洒向学生,就会使你这堂课锦上添花。不仅教者动容,而且会使学者动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