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智力障碍儿童良好的听说习惯养成新探

 

培养智力障碍儿童良好的听说习惯,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需要,而且是矫正言语缺陷的需要,这对于他们能否适应社会,成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公民,有着重要意义。

智力障碍儿童不仅智力有缺陷,而且多数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语言障碍。他们的言语和交往能力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的水平。他们学习说话迟、发音不准,口齿不清,语言表达能力差,理解能力也差。由于词汇十分贫乏,他们讲话时常常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连贯现象,难以完整地讲述一件事或一个意思,有的甚至难以完整的讲清一句话,只能用少量词语来表示。他们常常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少数儿童发音器官有缺损,有的听觉器官有损伤,发音都有困难。

由于智力障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困难,对书面语的学习与掌握就更加吃力。所以,要重视对低年级智力障碍儿童良好的听说习惯的养成。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教研中的几点体会:

1、创设情景,让智力障碍儿童懂得认真倾听、积极表达的重要

低年级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好搞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创设情景,充分利用形象具体生动的场景能大大激发学生认真听、积极表达的参与欲望。智力障碍儿童也对故事和音乐都非常感兴趣,为了帮助智力障碍儿童了解安静倾听的重要,我给智障孩子们讲了《多嘴的八哥》这篇故事,然后我引导他们中表达较好是学生围绕“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八哥鸟?”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对这个故事都非常感兴趣,纷纷表示不愿意向故事中的八哥鸟一样让人讨厌,该讲的时候讲,该听的时候听。特别是在别人讲的时候,要认真地倾听,这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活动中,我还注重引导智力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专心地倾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的讲话。有一次,教室里很吵,我叫孩子们安静下来,可他们丝毫不听我的,只顾自己讲话。我不声不响地打开了电脑,放低音量反复播放最近爱听的《刷牙歌》。这时,有几个智力障碍儿童停止了讲话,静下来听音乐了。可其他孩子还在吵,他们听不清楚,就大声喊:“别说话了,快坐好!”慢慢地说话的孩子少了,不到五分钟孩子们都安静了下来,还有的孩子跟着音乐唱了起来“你也刷,我也刷,小小牙刷手中拿”这时候,我告诉孩子:“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仔细地倾听,你们说对吗?”智障孩子们听了都频频点头。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情景中,孩子们懂得要认真听,积极表达的重要。

2、热点话题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听说兴趣。

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倾听的内容能引起智力障碍儿童的兴趣时,他们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投入到倾听活动中去。作为教师首先要精心选择倾听的内容。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为各个年龄层次的智力障碍儿童选择不同的倾听内容。对语言理解表达比较好的孩子可选择一些稍长、形象生动有趣、有一定表演性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关心的热点话题。孩子们关心的问题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比如:每天电视节目中名目繁多的儿童食品广告和模仿动画片光头强说话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由此,我试着组织孩子们说广告或模仿动画人物说话,并让其他孩子听一听他(她)是不是和电视里说得一样?应该怎么说?这样一来,孩子们倾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不仅能认真倾听同伴说的内容,而且对动画人物的语言也有了模范的兴趣。语言表达

3、注重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中渗透倾听说听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的。因此我十分注重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倾听说习惯的培养,智力障碍儿童是否能听清并听懂老师活动中的指令,将直接影响孩子参与活动。为了能使孩子愉快、顺利的活动,在每个活动环节提出要求时,我会提醒每个他们都认真倾听。例如:在课堂上安排点名的环节就是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倾听习惯的良好机会。在点名时我要求孩子仔细听,比比谁的耳朵灵,能一次就听清自己的姓名。开始时是有规律地点名,然后把点名册上的学号颠乱了点名:今天从第一个跳跃到最后一个,明天从最后一个跳跃到第一个,后天则是颠乱了无规则地点名,孩子们对这种点名方式很感兴趣,每次都会安静地倾听是否叫到自己的名字,几次下来,也便在点名时形成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培养倾听习惯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在各项活动中培养智障儿童乐意与同伴交流,大胆发言的好习惯。

4、开展儿歌教学,促进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发展

儿歌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儿歌朗朗上口,合辙押韵,儿歌短小精悍,有明显的节奏感。学生爱听,也容易跟着学,便于智力障碍儿童记忆,智障学生一学就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通过说儿歌,学生还能体会语言节奏,扩大智力障碍儿童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会使用形象语言,描述动物及事物特征。
  
在教学中,我
注重选择有关学校、家庭、社会领域,认识常见的生活用品、自然事物,日常学习行为规范等贴近智力障碍儿童生活的儿歌。再加上合适的方法孩子学起来很轻松。例如:在学习儿歌《会叫的鞋子》时,我把儿歌配上孩子们熟悉的歌曲的曲调弹奏出来,孩子们边唱边记,不到两周一首儿歌就能朗朗上口。而且有的孩子还能念着儿歌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

5、充分利用行为后果对低年级智障儿童实施听说养成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著名教育家卢梭,在他的教育论著《爱弥儿》一书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的惩罚”。14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教育家斯宾塞在此基础上,在他的教育论著《教育论》中,又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个教育原则。什么叫“‘自然后果的惩罚”教育所谓“自然后果的惩罚”,按照卢梭的说法就是:“应该使他们(孩子)从经验中去取得教训”,“如果他有冒失的行为,你只需要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

幼儿教育中的“自然后果”法,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让幼儿体验到自己行为所导致的自然后果,根据幼儿对这种后果的回应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

我们把这种方法借鉴到对低年级智力障碍儿童听说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效果很好。如在吃苹果的活动中,有的孩子会表达出他的愿望如:我想吃苹果,他就能得到苹果吃。否则,得不到想吃的苹果。这时老师适当教育孩子要学会表达,那这种主动表达的现象就有可能持续下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从外部获得信息的90%以上是通过视听渠道获得的。在学习阶段,特别是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从“听、说”入手,注重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注重在日常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训练寻声的听说能力,这对推动智力障碍儿童听说习惯的养成有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