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中医“脾胃论”应用初探

房传军,李瑜

1.临沂河东康复医院 医务部主任;2.临沂河东康复医院 星宝贝康复中心主任)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儿情绪异常、注意力障碍等症状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方法:将儿童孤独症患儿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传统中医治疗手段。结果:经对照观察比较,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传统中医手段介入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配合现代康复治疗方法,对稳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改善注意力有较显著的疗效。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肠脑轴;脾胃论;现代康复治疗方法;情绪异常

 

孤独症儿童情绪异常是孤独症的症状之一,在临床康复治疗中,大家都在探索和总结确切有效的方法。情绪异常也是孤独症康复中的一大障碍,许多患儿因情绪异常难以配合训练,或多动,或易激惹,或漠然,或易兴奋,或严重的品行障碍等,轻重交替,严重影响康复治疗效果。

随着各项研究的开展,现代医学“肠脑轴”理论越来越被重视,但是这一理论在孤独症儿童中的实际应用方法较少。我院在孤独症儿童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受“肠脑轴”理论启发,对“肠脑轴”理论进行延伸拓展,借助中医“脾胃论”治疗方法,采用中医艾灸、推拿、针灸的方法参与康复治疗5例,改善患儿存在的情绪异常,疗效满意。

 

一、资料与方法

 

(一)病例选择标准

1.诊断符合《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2012版ICD-10中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3-7周岁。3.存在易激惹,易兴奋,过分多动,恐惧,怒笑无常,或情绪异常,难以安抚,睡眠障碍等情绪异常。4.观察周期不低于6个月。5.头颅CT及MRI无明显发育异常及组织损伤。

(二)分组方法

1.先后选择符合观察标准者,功能损害级别相近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人。2.10人均存在明显的情绪异常及注意力缺陷障碍。3.既往史、出生地、出生体重、胎龄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4.两组患儿父母职业分布、文化水平、家庭状况相仿。

(三)康复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患儿实际情况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开展包括音乐游戏治疗、行为矫正训练、沟通认知训练、感知觉统合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常用现代康复治疗方法,每日1次,每次每个项目30min,每周5次开展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为1疗程,可重复3-4疗程。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儿实际选择性使用针灸、艾灸、推拿的治疗方法不少于两项,每日1次,每次每个项目30min,每周5次,每2个月为1疗程,可重复2-3疗程。康复治疗期间,注意饮食规律,适当劳逸。观察不低于3疗程。同时,观察组适当补充益生菌,生物制剂颗粒,品牌不限,每日各1次,4周一疗程,不低于2疗程。

(四)疗效判定  

稳定孤独症儿童的情绪,改善注意力,是各项康复训练展开的基础。患儿情绪调节、注意力得到改善,其他康复训练才能得到有效的开展和执行,因此,通过评测和比较各领域的发展分数,可以直观分析患儿情绪调节和注意力改善的效果。两组患儿均在康复治疗进行前给予儿童孤独症综合能力测评,根据量表中项目评分评定效果。量表使用方法:(1)内容包括认知表现,模仿,知觉,精细动作,粗大动作,手眼协调,口语认知。(2)评定周期8-12个月评估1次,以实际观察周期为标准。(3)疗效评定标准判定:显效:10-15分;有效:4-9分;无效:总分提高小于3分,或改变不明显。

 

二、结果

 

 通过两次评估对比,两组患儿疗效对比结果有显著性意义,对比结果如下:

观察组五位患儿两次提升的分数为:


模仿

知觉

精细动作

粗大动作

手眼协调

认知表现

口语认知

发展总分

 

观察组各领域

0

0

2

0

4

3

3

12

4

0

3

2

3

2

4

18

0

0

1

1

1

2

0

5

0

1

1

2

1

1

0

6

2

0

6

4

1

0

0

13

对照组五位患儿两次提升的分数为:


模仿

知觉

精细动作

粗大动作

手眼协调

认知表现

口语认知

发展总分

 

 

对照组各领域

0

0

1

0

0

0

0

1

0

1

1

2

1

0

0

5

3

0

2

0

0

2

2

9

0

1

2

2

1

0

0

6

0

0

2

2

2

0

0

6

两组患儿两次评估提升的总分数为:


模仿

知觉

精细动作

粗大动作

手眼协调

认知表现

口语认知

发展总分

观察组

6

1

13

9

10

8

7

54

对照组

3

2

8

6

4

2

2

27

两组患儿两次评估提升的平均分数为:


模仿

知觉

精细动作

粗大动作

手眼协调

认知表现

口语认知

发展总分

观察组

1.2

0.2

2.6

1.8

2

1.6

1.4

10.8

对照组

0.6

0.4

1.6

1.2

0.8

0.4

0.4

5.4

两组患儿的显效、有效率为:


显效人数

有效人数

无效人数

显效率

有效率

观察组

3

2

0

60%

40%

对照组

0

4

1

0

80%

 

三、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影响脑和行为,“肠-脑轴”是肠和脑之间的信息交流系统,由免疫、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途径构成,肠道菌群和胃肠道、肝脏、皮肤和中枢系统等器官具有密切的交流,并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神经发育和传递以及免疫等活动。已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参与调控脑发育、应激反应、焦虑、抑郁、认知功能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而且可以通过肠-脑轴的3条途径(免疫、神经内分泌和迷走神经途径)形成肠道菌群-“肠-脑轴”,能够对脑功能和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维持胃肠菌群平衡,是“肠-脑轴”理论的重要核心思想,这与中医理论的认识极为相似,尤其是中医经典《脾胃论》的观点,更是阐述了胃肠系统对人体各方面的重要性。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与心则喜,并与脾则畏”“邪入于阳则狂,搏阳则为巅疾,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④,中医认为、“心藏神,脾藏意”,精神意志的活动都是以精、气、血为脾主物质为基础的,《灵枢.营卫生会》:“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先天之精赖后天不断充养;脾主升清运化,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充足,才能神志正常,即《灵枢.决气》所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火者,七神之贼也。故曰阴火太盛,经营之气,不能颐养于神,善治斯疾者,惟在调和脾胃,使心无凝滞,或生欢忻,或逢喜事,或天气暄和,或眼前见欲受事,则慧然如无病矣,盖胃中元气得舒伸故也”⑤。

脾胃气机之枢,是情志产生的内在基础,“思动于心,应于脾”,脾虚则意无所存,思无所主,清阳不升,脑失充养,便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或逻辑混乱,智力低下,久虚则无以养心,还可出现心悸失眠,神志恍惚,记忆力差等症状。气机失运,肝失调达,肝脾不和则见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腹胀腹痛,不欲饮食;脾失健运,痰浊内停,可见头昏不寐痴呆等,若阴火内生,必扰阳明,情志异常则更加明显,治疗均当调理脾胃。

我们根据中医脾胃论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中医治疗手段从调理脾胃入手。针刺能增强、调节神经的兴奋性和传导功能,通过经络学说施以补泻,促进经气运行;艾灸温阳补气,可除湿健脾,升阳散寒;推拿则疏通经络,调节脏腑,运行气血。以上治疗结合则能充分对患儿个体进行康复治疗,努力改善患儿情志异常,改善注意力,缓解易激惹等症状,以图尽早适应康复训练,促进常规康复训练效果的取得,从而提高患儿整体康复训练水平。

通过本次小组观察,应用适当的中医治疗方法介入儿童孤独症伴有情绪异常、注意力障碍的康复治疗当中,疗效令人满意,观察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对以后伴有情绪异常、注意力障碍的孤独症患者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观察组中年龄小的患者表现及评估分值均优于同组年龄大的患者,2岁差距最为明显,这与治疗强度、康复时间、患病时间、患病程度关系密切。

    

 

 

 

参考资料:

[1]《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卫办医政发〔2010〕123号2010.7.23

[2]ASD的另一核心问题--情绪障碍的衍生.中山大学,静进,2019.04

[3]肠道菌群影响脑和行为的途径---“肠-脑轴”.梁淑文教授,解放军306医院消化科2016-02-11

[4]《黄帝内经》陈珞珈主编,  2011年7月,吉林大学出版社

[5]《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李东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