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聋儿语训中照顾个体差异

案例背景: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儿童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要使孩子的潜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我们的教育应该围绕儿童,以儿童发展需要为中心来进行教育,特殊儿童也不例外.传统的集体教育,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均衡性,面对全体幼儿使用同样的教材,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统一的教学目标.
  然而面对特殊学生,传统的集体教育就很难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往往出现一些孩子"吃不饱",有些孩子还"吃不下"的现象,久而久之,打击了一部分的孩子的学习热情,也助长了一部分孩子畏难的学习情绪.
  过程描述:这是中班语训课――看图说话《谢谢小猴子》的一个片断.课前,老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做了分析,准备了图片和可操作的实物,课一开始,老师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幼儿理解"够不着",请幼儿想办法"够不着怎么办 ",并对能力不同的孩子提出不同的问题.
师:"老师的帽子飞到了门上,老师够不着,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想想可以使用什么工具来帮助 "
(小朋友们皱着眉头,一个个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出示竹竿,教授幼儿词语"竹竿",
"竹竿怎么用呢 "
生1:手持竹竿拨下了帽子.
师:"你用什么 "
生1:竹竿.
师:"××(生1)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
生2:"××(生1)拿竹竿拨帽子."
生3:"××(生1)拿帽子."
生4:"××(生1)想办法,用竹竿拨下了帽子."
师:向全体学生,重复三个小朋友说的句子,请其他幼儿学习说句.其中,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尽量要求说生4的句子,反之,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说的简单化些.
师:"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
生3:"爸爸个子高."
师:"你是说请个子高的人来帮助是吗 ".
生3点点头.
师:请来高个子的老师来帮助.练习说句"请叔叔帮助拿帽子."
生4:搬来一张椅子,踩在椅子上,拿到了帽子.
师:你做什么
生4:我搬椅子,拿帽子.
师:重复生4的动作,教授"踩在椅子上",并请个别幼儿模仿踩的动作,说词.请部分幼儿做动作说句子"踩在椅子上,拿帽子".能力强的幼儿要求按 顺序说句"××先踩在椅子上,再拿帽子."
教师帮助幼儿按能力强弱分成两组,讨论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拿到帽子.(能力强的幼儿尽量让他们自己想,能力稍弱的一组幼儿给他们提供一些工具,如扫帚,蒲扇,皮球等.)
五分钟后:
生2用皮球扔向帽子,把帽子碰下来.
生5抱着生1拿到了帽子,孩子的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笑.
生6和生4一起摇门,最终把帽子摇了下来.
生7和生3用力地拿蒲扇向帽子扇风,虽然帽子没有被扇下来,但是他们理解"风把帽子吹下来"
……
分析:
这堂课孩子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开动了脑筋,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就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学生有正确的了解
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是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关键.教师在备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甚至家庭配合程度,再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及时注入不同的信息,从教与学的实际相适应.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同时,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有的幼儿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内容,如词语,有的幼儿要求能连贯说句,对有学习余力的学生,再酌情补充其他教学内容.
(二)精细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要求能照顾到全体,必须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必须有目的,提问内容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对于学习能力弱的幼儿有计划地设计问题,要求基本上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即充分理解语训内容,掌握关键词,课堂上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幼儿要求学习句式或者自己组织语言表达.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提供可操作的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材料的投放是幼儿探索和主动学习的中介,桥梁.教师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观察,比较,体验理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并内化迁移为自己的概念知识.语言的表达是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充分的理解才有完整正确的表达.
(四)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幼儿共同进步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和表达情感.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年龄和生活经验上都相差无几,在他们的世界里,孩子们更容易理解同伴的语言,从同伴那儿获得信息,所以利用孩子间的相互了解和吸引能促进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它能减少幼儿对于老师的依赖,使自己成为自主,自信,自动的学习者.教师在给幼儿分组时,可以根据需要将能力相当的幼儿分在一起,也可以将能力不同的幼儿分在一起,这样可以利用同伴之间相互学习获得的互动效应.在这样的合作中给幼儿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幼儿才会有要将自己的经验,情感,愿望表达出来的需要,语言活动才会积极起来.
结论:
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是对特殊儿童最佳的教育手段,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也有必要反思特殊教育中成功,失败的经验,用新的理论武装教师,用新的手段教育学生,用新的方法实施素质教育,使我们的特殊教育事业有质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