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聋哑女童的灿烂人生

中国教育报3月18日消息(作者:陈勇):一个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先天聋哑女孩,在漂亮女老师的悉心培养下,双手绘出有声世界。 

   2月16日上午,开学第一天,四川省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片欢腾,9岁女生获奖的喜讯让这个学校上百名师生欢欣鼓舞。捧着9岁女孩获得的全国大奖作品、看到自己培养出来的聋哑女童为这个特殊学校增光添彩,女教师邓丽君热泪盈眶。更让人惊讶的是,远在珠海治病的聋哑女童朱文得知自己获得全国大奖时,竟突然开口说出了平生以来第一句完整的话。若不是笔者与她亲自对话,聋哑女能开口说话的消息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感悟人生 父母“抛弃”聋哑女

  今年9岁的朱文家住阆中市一个偏远小山村,父亲朱华尧和母亲文方珍是老实巴交的乡村农民。朱文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横遭先天聋哑的不幸,生活中一切美妙的声音都与她无缘,她听不到山林中小鸟儿的鸣叫声,也听不到父母轻声呼唤她亲切的乳名。可爱的小宝宝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扑闪着那双可爱的大眼睛让年轻的父母肝肠寸断。万般无奈之际,父母又为她生下一个弟弟,然而,更大的打击再次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弟弟仍是一个聋哑儿,苍天无情使父母俩身陷绝境,他们令人揪心的痛哭声惊动了乡邻们。“乘你们还年轻,在外面多挣点钱,等将来医学发展了,看能不能把两个娃儿的病治好,若是你们有个三长两短的话,这对聋哑儿女不是更悲惨吗。”在乡亲们的劝说下,朱家夫妇将家里所有能够变卖的东西都变成了聋哑姐弟俩的药费。几年下来,朱家债台高筑,为了偿还数万元的债务,父母狠心地“扔”下幼小的姐弟俩,南下珠海打工糊口。姐弟俩在婆婆的照料下度过没有声音和语言的童年。

  到了上学的年龄,普通小学却又拒绝收朱文入学。眼看着自己的小伙伴们一个个背着漂亮的小书包走进了学校,朱文急得直哭,一双泪汪汪的大眼睛流下了无比伤心的泪水。年迈的婆婆难过地抚摸着朱文的头,老泪纵横地叹息:“苍天无眼呀!孩子,你的命真苦啊,谁叫你是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人呢!”

  “窗”外“恋” 花儿里憧憬美好生活

  2005年,远在珠海打工的朱华尧得知阆中有一所专门培养教育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学校”后欣喜若狂,他万分激动地返回阆中老家,满怀希望地将渴望上学的姐弟俩送到学校。学校的老师们热忱地接待了这个特殊家庭里的两个特殊孩子。朱华尧千恩万谢后,重返珠海继续他的打工生涯。

  来到这所特殊学校后,朱文感到格外地惊奇。原来,这个世界上与她有相同命运的人还真不少哇。在老师亲如妈妈般的教育下,姐弟俩与来自南充、营山、西充等周边县市的近百名弱智聋哑小伙伴生活在一起。毕业于阆中师范学校的邓丽君老师成为这群特殊学生的美术老师。

  “先当父母,再做教师。”已是年轻妈妈的邓老师在校长王小明的鼓励下,与这群弱智、聋哑残疾儿童交上了朋友。与正常儿童相比,邓老师的美术教学十分吃力,面对这些孩子,邓老师使尽了浑身解数,还是收效甚微。邓老师是学幼儿教育的,她非常喜爱自己的学生,她有许多好听的故事,可在这个学校里她又能讲给谁听呢?正常的孩子做错了什么事,你可以教育他要听话,可聋哑儿做错了事,你能教他今后要听话吗?“听话”这两个普通的汉字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却只能用肢体语言“做”给孩子们“听”。记得有一次,邓老师给学生“讲”花儿,可学生们就是一脸盲然,他们根本“听”不懂老师讲的“花儿”是何物,一气之下,邓老师发“脾气”了,可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朱文将画在了小草上的“花儿”,怯生生地捧到老师的面前,刹那间,邓老师一把抱过朱文竟孩童般地哭了。喜极而泣的邓老师被眼前这个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后,她与朱文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在随后的教学中,她让学生室外写生,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每当上美术课的时候,朱文总是很认真地画出她心中美好的画。“朱文,你太可怜了,若不是你带着残疾,你将会更加聪明。”看着可爱的朱文,邓老师暗自发誓,一定要培养教育好她。

  去年7月份,邓老师快当妈妈了,在离开这群孩子的时候,孩子们用手语向她祝贺,她恋恋不舍地向学生们道别。生下小宝宝后,邓老师来不及休产假,便丢下尚在哺乳期的小宝宝,毅然回到学校,回到她放心不下的这群聋哑儿童的身边,继续当她的孩子王。从这个时候起,她便以一个母亲的身份,哺育着放飞希望的一群“小鸟。”

  邓老师说:“朱文尽管年龄小,但她十分聪颖,特别是对画画、舞蹈有一种特别的爱好。上美术课时,朱文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总是能第一个看懂老师的心,也能读懂老师的画,她时常将自己琢磨出的一幅幅写生习作让老师批改。在与‘声’隔绝的世界里,朱文用手中的画笔感悟着人生,描绘着心中的理想。她在图画纸上的一笔一画,都倾注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憧憬。”

  获大奖 聋哑女突然开口说话

  “学生的画,难道只有老师才能够看得懂吗?在她的画作里,流露出的不仅仅是对‘声音’的向往,更是充满着对美好人生的向往,朱文的画充满着无限生机和活力。”去年10月的一天,朱文将自己的一幅水彩画递给了邓老师,看着这幅充满童趣的图画,邓老师越看越来劲,她被这幅画深深地打动了。画面上,一间普通的小木屋,从大大的木栅窗前远眺外面的世界,蓝天白云下,太阳公公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绿绿的小树,几只吟唱着春天歌儿的小燕子穿过白云,放飞春天的风筝,播洒着春天的种子……好一幅充满幻想和希望的画呀!聋哑孩子“画”出了声音。“这难道仅仅只是一幅画吗?她分明是想听到春天歌儿的声音呀!只有渴望听见小燕子歌声的人才会幻想出春天的这般美景哇!”邓老师再一次动情了,她的双眼湿润了。生活是有声有色的,自己的学生能“画”出声音,这不正是她对美好生活中的声音渴望吗?

  “朱文,再画一幅。”邓老师用眼睛鼓励着朱文。第二天,朱文将自己用心画出的“声音”递给了邓老师。整整一个晚上,邓老师凝神地看着这幅有声有色的画作,怀着对自己学生渴望窗外的美好世界,邓老师将这幅画命名为《窗》,并将画寄给了“我们的世界——首届全国聋儿才艺(绘画)大赛评委会”。

  2月16日上午,阆中市残联理事长赵军率残联工作人员一行,来到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报喜,朱文的画作《窗》参加了去年10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的“我们的世界——首届全国聋儿才艺(绘画)大赛”中获奖。全国共有18名听障儿童的作品分别获得本次大赛各年龄组一、二、三等奖。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9岁女孩朱文同学的作品《窗》获小学组三等奖,成为四川省3名听障儿童获奖作者之一。

  “万万没有料到,朱文的《窗》竟获得全国大奖。”得到这一喜讯后,王小明校长将喜讯告诉了远在珠海打工的朱文父亲。正在珠海医院接受听力培训的朱文获悉自己的画获得全国大奖,激动得“呀呀”直叫。女儿荣获全国大奖,父亲朱华尧立即去当地新华书店,买了一大包水彩画书籍送到医院,父女俩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之中。

  专家揭秘 聋哑女孩说话因由

  “爸爸。”16日晚上,朱文突然一声,惊得朱华尧目瞪口呆,尽管女儿发音不准,但朱华尧毕竟还是听清楚了这是女儿的声音。“女儿开口说话了!女儿开口说话了!”朱华尧激动得热泪盈眶,一把抱住女儿不松手,“朱文,再喊一声爸爸……”父女俩抱头痛哭,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千年铁树开花了,聋哑女孩说话了。”神话般的信息瞬间便从珠海传遍阆中古城。

  获此消息后,远乡近邻的好心人给朱文和邓老师留言,一位先生说:“令人感动的孩子,你让我非常激动,叔叔祝你天天快乐健康,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你的人生将重新改写,祝贺你”;另一位好心人说道:“邓丽君老师好样的,你挽救了一个家庭,说不定还会培养出一个伟大的画家。祝福你:朱文,努力吧,明天会更美好!”

  惊闻聋哑女孩能说话的消息后,笔者拔通了朱父的电话。电话里,朱华尧将朱文开口说话的消息告诉了笔者。据朱父介绍,他在珠海从事房屋装修,朱文母亲在一家针织厂打工。1月26日,他从阆中老家将朱文接到珠海去过年,经人介绍,他于2月5日去珠海医院为朱文作了全面检查。2月15日,医生为朱文佩戴了合适的助听器,使朱文有了听力反映,也能说出教她的单词,想不到,得到获奖的消息后,她竟然能够说出连贯的话语。“千古难解之谜呀!”紧接着,朱华尧教朱文对着话筒与笔者进行了简短的对话。“朱文,恭贺你获得大奖”,“谢谢叔叔,叔叔您好!”听筒中,朱文的发音虽然不够清晰,但笔者还是可以清楚地听到她说的是什么。

  是什么原因能让先天聋哑的朱文开口说话?是否由于受到强烈的外界(喜悦)剌激,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语言表达欲望?针对这一奇异现象,笔者几经周折采访了中山大学附属医院陈默医师。陈医师说,经检查朱文是先天性听力有“问题”的孩子,患的是双耳极度性感应神经性耳聋,她不是“突然说话”,她的双耳应该说还有部分残遗听力。春节上班后,朱文父亲带她到医院找我咨询过,针对她的听力显示特征,我为她佩带了一个合适的助听器,让她听到了一个基本的声音,当时,我还教了她几个发音简单的单词叫她重复,她能够说出,但发音不够准确,她现在能够说,还讲得这么快,是比较特殊的,也是罕见的。对朱文突然开口说出完整的一句话,从医学上讲,是不可能的,她获奖后,受到外界(喜悦)冲击只能说明她有语言表达的欲望,她的接受能力特强,在她父亲教她说话的前提下,说出了大人教她的每一句话。对于她所表达的这句话的含意,她不一定能够理解,只不过是鹦鹉学舌,能够模仿罢了,能做到这一点,也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这是一个好的发展,她能够继续学下去,将声带和舌头很好地配合,以她现在的聪明智慧,将会在不久的时间里和正常人一样能够讲话。

  但,朱文毕竟开口说话了,这是一个事实,也是一个奇迹。朱文突然开口说话,她眼睛的“窗户”和内心的“窗户”同时洞开,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文脑海里积累的语言基础,通过正规的医学治疗,将会为她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朱文突然开口“说话”的消息“惊动”了四川省残联。省残联康复处赖国友给笔者打来电话,在详细了解朱文的不平凡经历后告诉笔者,他们为朱文感到欣慰,要为朱文寻找一个有利于她学习和发挥特长的学校,将朱文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赖国友告诉笔者,他从事这么多年的康复工作,朱文破天荒地开口说话真是一个奇迹呀!他希望阆中市特殊教育学校,在特教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残疾儿童的长处,探索残疾儿童的心路里程,使今天的朱文“变”成为明天的“朱文们”。

  《中国教育报》2006年3月18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