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之我见

 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学贯古今,文化底蕴非常深厚,象大河的源头,自然流出;象大川,川流不息;象大海,广阔无边。听了报告以后思虑万千,感触颇深,周弘老师的报告不由自主地就冲洗了我们的灵魂,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的心态由骄横、浮躁变的安静、平和、自然。使我们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长架子,开始做孩子、学生的益友,懂得要和孩子、家人、同事、学生少一些争执,少一些蛮不讲理,多一些亲情关怀,多一些理解支持。建立和谐社会,从我做起,首先自己要和谐。要想改变别人,改变世界,也要先改变自己。“你变了,世界就变了。”
     一、赏识自己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开端。
      要想实施赏识教育,首先要先赏识自己。要想别人看得起自己,首先自己要看得起自己,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在旧观念、挑毛病的时代长大的,我们要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传统观念,要凡事都往好处想。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陷,要善于自嘲。台湾艺人凌峰一曲《我很丑但很温柔》使自己风光无限。矮个子不要自卑,例如邓小平、拿破仑都是世界伟人,是人类的精华。周老师自潮:自己的缺陷是秃头顶,开始怕丑不敢照镜子,后来勇敢地照了一下镜子,发现自己有点象列宁,原来怕照镜子的感觉顿时没有了,做人的优越感油然而升,在人们中间抬起了头,挺起了胸膛,有了自信心。现在非常喜欢照镜子,并且一照就是五分钟。现在有人说他象普京,他现在的心情更好了,并且感觉越来越年轻。这就是“相随心长”,完成了“彻底绝望”到“聪明绝顶”巨大转变。只要拥有好的心态、好的思维、健康的心灵,就会青春永驻。工作就会更有干劲,更容易出成绩。
  二、赏识自己的孩子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实施赏识教育的中间环节。
  温馨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首先构建和谐的家庭。构建和谐的家庭首先从赏识自己的孩子开始,要爱孩子,懂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部无字的天书,要仔细读,要认真读,要读懂。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让孩子在为希望而活着。爱孩子从小到大都要爱,要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孩子刚学走路、学说话时,家长是那样的宽容,连孩子摔跤、说不对话发不准音都是美丽的,一路掌声,一路欢乐,一路走来,很快学会了走路、说话。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家长就变了,原来的宽容心不见了,变成了高标准、严要求、响鼓还得重槌敲;不打不成材,不压不成器,棍棒下出孝子;分分是命根,学学是根本。孩子由快乐一下子跌进了苦、累的深渊。家长也累死了、烦死了、吵死了、困死了,一切都“死”了。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一下子整个世界都暗淡了,父子母女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这还怎样教育,怎样生活? 
   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才有好的心情,好的心情感染人,你好、他好、大家好。好孩子是唤醒的,安能生静,宁静致远,静能生慧,孩子越来越聪明。
  “坏孩子是逼出来的。”所谓的“坏孩子”,并不是笨孩子,而是些高智商、好做恶作剧的孩子。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不是去劝导,不是去关爱,而是用棍棒教育,居高临下,父子关系,简直就是君臣关系的演变,只允许大人打小孩,不允许小孩打大人,孩子简直就是在地狱中生活,从失望到失望,最终到绝望。马加爵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幸福童年的人生是不幸的人生。
  和孩子应建立什么样关系呢?“要够朋友,当孩子王”。把孩子当成朋友,平等交谈,互学互长,但绝不能让孩子骑在自己的脖子上拉屎、欺辱老爸。要当孩子王,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健康成长。对待孩子要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孩子遇到挫折、困难时,要为孩子两肋插刀,“孩子别怕,后面有老爸。”“哪怕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我永远为你骄傲。”。要多鼓励孩子,教给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和谐的夫妻关系是建立和谐家庭的主要条件,也是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心态的土壤。夫妻之间不能对着孩子吵架,教育孩子要有一致性。四字真言有灼见,对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至关重要,这四个字是“疼”、“乖”(对男士讲的)、“服”、“娇”(对女士讲的)。总之,建立了和谐的家庭人员关系,和谐家庭建立了,从而整个社会也和谐了。
  三、赏识学生是实施赏识教育的关键和根本。
  陶行知的“四块糖”永远放光芒。周弘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陶行知在一所学校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发现一个男生在打另一个男生,就用手轻轻地拍了拍打人的那位男生的肩膀,和蔼地说:“下午3点到校长室一趟。”这位同学当时就吓坏了,打同学的事被校长发现了,这还了得。下午3点,陶行知达到办公室门口的时候,发现那位同学早已站在校长室门口,并且战战栗栗、哆哆嗦嗦。陶行知把他请进办公室,他哆嗦得更厉害啦。这时,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他感到莫名其妙,诚惶诚恐不敢接。陶行知说:“拿着吧,奖给你的。”这时,那位学生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陶行知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学生茫然。陶行知说:“是因为你守时,奖给你的。”这时那位同学的眼睛开始有点湿润了。这时,陶行知又拿出了第二块糖说:“再奖给你一块,知道为什么吗?”那位同学摇了摇头,陶行知说:“叫你来你就来了,你很听话。”这时他的眼泪开始流下来了。陶行知说:“擦干眼泪,说说事情原委。”那位同学说:“因为他欺负女同学。所以我打他。”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给他,陶行知说:“跟我调查的一样,你很有正义感。”这时,那位同学嚎啕大哭,说:“以后再也不打同学啦。”陶行知又给了他第四块糖,说:“你知错认错,勇气可嘉,儒子可教,前途无量啊。”陶行知用“四块糖”改变了一个学生,使他由一个“坏”学生变成了一个好学生,并且成为一个优等生,再以后这位学生成了一名学者。
  大多数教师一般是这样处理这件事的。
  碰见打架的学生,先批评一通,并且厉声说,下午你们两个一块到我办公室一趟,说说为什么打人,老实交代。“因为他欺负女同学,所以我想教训他。”狡辩,欺负同学总是能找到理由的,狐狸再狡猾也逃不过猎人的眼睛,你平时一贯表现不好,坏事做惯了,今回被我抓住了,你说怎么办。“老师,我错了”,心服口不服,假认错不放过,回去好好反省反省,写个检讨书,并且把你的家长叫来,我和他谈一下。试想以后这个学生怎样活、怎样学,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
  以上两种教育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陶行知的“四块糖”不光教育了那位学生,改变了那位同学,更教育我们教师,震撼了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教育方法要进行深刻地反思。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残疾学生,更需要我们去爱,去赏识,给他们安全感,给他们上进心,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庄稼绿油油,定会有好丰收。”“让我们的花朵,开得更艳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