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图片提示,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朱淑娟

语言障碍儿童他们不仅在构音方面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种种障碍,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较正常儿童差的多,他们在沟通的过程中,由于不能理解对方的语言,导致沟通和交流出现困难。

在训练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听故事,使用图片提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意思,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小组课上,刚开训练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时,他们根本听不懂故事的意思,也回答不出故事中的问题。例如,我给学生们讲《小鸡和小鸭》的故事,读完一句话:“小鸡在土里刨出了一条虫子。”然后问学生:“谁在土里刨出了虫子?”学生们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为了拓宽学生们的感知渠道,让学生通过视觉提示和听觉刺激共同感知故事,以增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能力。我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每讲到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就向学生们出示这个主人公的图片,让学生边看边听。说完一句话,然后再问这句话说的是谁,边提问边出示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在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回答上问题,也理解了这句话说的是谁。当学生们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故事的内容后,我又把故事的主人公制作成数份学生的学具图片,让学生和我一起动手表演故事,我说一句话,学生就找出我说的这句话的主人公,就这样,学生们通过自己找图片,和我一起讲故事。这样他们不仅在听故事,还在讲故事,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理解了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对于“谁干了什么?”这样的问句,已经基本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也能够回答出问题了。

通过这样的图片加故事的训练模式,我想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听故事的意思,学会当别人提问题的时候,怎样去得体的回答。

图片是训练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可以给学生一个提示,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听故事对于一部分程度比较重的语言障碍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件让他们特别感兴趣的事情,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故事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只有让学生参与到故事中去,让他们成为故事中的人物,他们才会直观地理解,故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让学生通过听故事来学习和表演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正是学生习得社会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再加上老师在训练中,对故事情节的提问,让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关注他人任何说话的,别人都说了些什么,这样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才会得到提高,只有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相应的得到发展。否则,即便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强,也往往是言不达意,乱说一气,这样的沟通势必是失败的。

训练学生的言语是一项综合的内容,只有在语言表达和语言理解两方面下功夫,学生的整体状况才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