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守护校园安全,共筑反诈防线 ——防诈骗主题宣传教育

亲爱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     

当今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电信诈骗案件频频发生,各种新型电信诈骗犯罪形式层出不穷,校园师生、家长已成了电信诈骗犯罪的主要侵害群体,学校防诈骗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防诈骗小知识,提高“防诈反诈”的安全意识,时刻拉响安全警钟,谨防电信诈骗,有效遏制犯罪。



壹 什么是电信诈骗

微信图片_2025-08-13_170803_315.jpg

电信诈骗是指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如冒充公检法、商家公司厂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银行工作人员等各类机构工作人员,伪造和冒充招工、刷单、贷款、手机定位等形式进行诈骗。


贰 电信诈骗 常见形式

微信图片_2025-08-13_170811_041.jpg

1.冒充老师诈骗

自称老师通过QQ或微信等渠道以书本费、培训、采购班服等名义让家长转账缴费。

2.AI换脸诈骗

新型高科技诈骗手段,犯罪分子先利用AI技术模拟受骗人好友的面容及声音,通过视频电话的形式让受骗人相信视频面前的这个能说会动的就是“好友本人”,受骗人极容易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遭受诈骗。

3.冒充公检法诈骗

自称公检法机关,以涉嫌严重违法犯罪并需要保密等为由,索要银行卡信息及密码、验证码进行“资金清算”或者让你直接把钱打到所谓的“安全账户”。

4.网络刷单诈骗

 打着“网络兼职”旗号,以返佣金为诱饵,要求你以刷单形式做任务。

5.网络贷款诈骗

打着“零门槛”“无抵押”“当天放款”等旗号,以预付手续费、预交保证金、增加银行流水记录等为由,要求先转账汇款或索要银行卡密码、手机验证码。

6.冒充亲友诈骗

常以子女、亲人被绑架、遭遇车祸、生病急需转钱等紧急情况让受骗人不知所措,在慌忙中遭到犯罪分子诈骗。


叁 电信诈骗怎么预防


微信图片_2025-08-13_170815_977.jpg


要有反诈意识

 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接到类似要钱、转账的信息及电话务必要提高警惕、有防诈意识,切记“不听、不信、不汇款”,一定要及时与学校、孩子直接联系、亲自核实。对诈骗分子的各种理由、诈骗手段要谨言慎行。

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若有人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

切忌贪小便宜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于犯罪分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不要轻信,一定要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保护个人隐私

要保护好个人身份信息和账户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



微信图片_2025-08-13_170820_354.jpg

肆  防范知识我知道

微信图片_2025-08-13_170823_600.jpg

为防止电信网络诈骗,希望家长(监护人)配合做好以下教育工作:

1. 请家长积极下载并注册“国家反诈中心”APP,从源头上防止被骗。如遇可疑情况,请及时报警。

2. 如家长收到任何冠以学校名义的陌生电话、短信、微信等推送的收费信息或是二维码时都不要轻易点开,务必先向学校或班主任老师确认,不要轻信不明信息,更不要信谣、传谣。

3. 假如您接到有关孩子在校情况的陌生电话时,保持平静心态,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尽快与学校、班级老师取得联系,及时核实陌生信息的真伪。

4. 一旦发现被骗,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


防诈骗小口诀


陌生电话要警惕,可疑短信需注意;

中奖退税送便宜,哄你汇钱是目的;

暴利理财和投资,多是骗局莫搭理;

刷卡消费欠话费,细分真伪辨猫腻;

任凭骗术千万变,我自心中有主意;

不理不信不汇款,小心谨慎防万一。




孩子的安全

是我们共同的牵挂

让我们筑牢反诈防线

守护孩子度过一个平安、充实的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