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
暑假已过半,在尽情享受悠长假期的同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今天,让我们聚焦暑期安全的重中之重——防溺水,一起解锁这份超实用的防溺水秘籍,为孩子们的假期安全保驾护航!
一、牢记防溺水“六不”与“四知”
①不私自下水游泳;
②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③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④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⑤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⑥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2.家长监护务必做到“四知”
孩子外出时,您必须清楚:
①知去向: 孩子去哪里?
②知同伴: 孩子和谁一起去?
③知内容: 孩子去做什么?
④知归时: 孩子何时回来?
二、积极落实预防溺水措施
1.反复强调安全:时刻提醒孩子切勿私自下水,尤其严禁到无防护的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水坑等危险水域游泳、玩耍。
2.配备防护装备:在正规游泳场所游泳时,坚持让孩子穿戴高质量的救生衣或浮具。
3.做好下水准备:要求孩子下水前充分活动身体,避免因水温刺激或准备不足导致抽筋等意外。
4.禁止水中嬉闹:教育孩子游泳时保持专注,严禁在水中互相打闹、按压、恶作剧,防止呛水窒息。
5.学习安全技能: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专业指导下学习游泳技能,并了解基础的心肺复苏(CPR)等急救知识(家长也应学习)。
6.规避危险水域:重申并确保孩子远离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
7.强调科学施救:教育孩子遇到他人溺水时,不熟悉水性或情况不明时,切勿盲目下水施救,应立即大声呼救并拨打110/120,或利用长杆、绳索、漂浮物等间接救援。
“四了解”
1. 家长要带儿童青少年去有资质的游泳场馆游泳,了解泳池相关规则,包括游泳场所内深水区、浅水区的位置和深度,以及救生员的位置。
2. 儿童青少年下水前应充分了解做好热身运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空腹、过饱、剧烈运动后均不应该下水。
3. 儿童青少年要了解水上安全知识,例如不在水中打闹;不做危险行为,如奔跑和推人下水若出现身体不适,立即上岸。
4. 家长及儿童青少年都应该了解紧急救援和心肺复苏相关知识。
“四确定”
1. 确定在规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带孩子在有资质的,可游泳的区域游泳,注意识别浴场开放标志。
2. 确定有救援队:确保海滩附近有救生员或紧急救援队。建议在救生员看管的区域内游泳。
3. 确定公共场所的天气与水温潮汐变化:了解当地的天气与水温,如果不适宜游泳时,不应该下水。涨潮、退潮时,也不建议下水。
4. 确定救生装置合适:孩子应按照年龄、体重,使用符合标准的救生衣和适合的安全救生装置。同时,家长要了解有关海滩浴场的安全信号旗。
三、掌握急救方法
1.畅通呼吸道:立即清除其口、鼻中的泥沙、水草等异物。2. 判断生命体征:快速检查呼吸和脉搏(颈动脉)。
2.有呼吸心跳(清醒/昏迷):安置为稳定侧卧位,保暖,等待救援。
3.无呼吸有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口对口或口对鼻)。
4.无呼吸无心跳(心跳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按压深度:约5厘米(儿童)。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单人施救者)。持续进行,直到专业救援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心跳。
5. 注意保暖:尽快脱下溺水者湿冷衣物,擦干身体,用干燥衣物或毛毯包裹保暖,防止失温。
6.寻求专业医疗:无论溺水者情况如何,在实施初步急救的同时,必须立即拨打120求救。溺水者即使苏醒也可能有后续并发症,必须送医检查。
重要提示:过去常用的“倒挂控水法”已被证明无效且可能延误黄金抢救时间(CPR)或造成二次伤害(如呕吐物窒息),切勿使用。急救核心是快速评估、畅通气道、恢复呼吸循环(C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