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案基本情况
赵X X,男孩,9岁。2岁前无发育异常情况,2岁后出现典型的孤独症症状。致病原因怀疑为过渡的惊吓。2005年入校进行康复教育训练。入校初期针对其情况做出如下评价:
1. 运动能力方面
大运动能力、模仿能力尚可。但由于注意力差、多动。大运动方面缺乏同龄儿童应掌握的技巧。精细动作较差,主要与其注意力不集中有关,不能很好的完成一些复杂性、技巧性的精细动作。如:剪贴、涂绘、连线等,运动能力差同龄儿童很多。
2 .感觉统合方面
触觉体现出对刺激变化的不适应。前庭功能差,节奏感、韵律感较差,不能较好的调节肢体的紧张与松懈。
3.不良行为方面
有严重的不良行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刻板固执尤其严重。主要体现在睡觉不脱衣服鞋袜,一脱就会哭闹。玩玩具玩久了不放下,拿走后就哭闹不止。
4 .语言方面
有较好的语言基础,能模仿短句,但仅限于鹦鹉学舌,主动性语言很少,无主动沟通意识。
二、针对入学的评估情况制定的训练方案如下:
1 .训练目标
提高注意力,增强运动能力、模仿能力,减轻多动。增强触觉和前庭感觉不足,改善不良行为,增加主动性语言,提升学习能力。
2 .训练的策略方法
以ABA训练模式为基础,采取视、听、动三方面结合的策略。充分运用正强化、负强化与系统脱敏法。日常生活贯穿结构化教学,进行二十四小时全方位干预的策略。
3 .训练方式
每天1小时的感觉统合训练,5小时的集体授课教学,剩余时间均采取结构化教学模式。
4.训练内容
大运动训练:
(1)快速传接球 (2)拍球 (3)滑板、滑梯 (4)大龙球各体位平衡游戏
(5)蹦床 (6)空心圆筒翻滚旋转 (7)趴地推球 (8)平衡台 (9)前翻
(10)攀爬等
重点强化其注意力、韵律感,刺激触压等感觉和前庭知觉。使其学会紧张与松懈。提高自控能力、反应能力,增强视觉、听觉、动作各方面协调配合能力,减轻多动。
精细动作训练
(1) 穿珠 (2)拼图 (3)配对分类 (4)仿插积木 (5)剪贴
(6)迷宫 (7)泥工 (8)点连线 (9)使用筷子 (10)系解绳扣
重点锻炼其思维、观察及手眼协调能力,增强手指的灵活性、提高视觉模仿、传译能力,加强认知学习能力。
行为训练
采用结构化教学,排出规律性的时间表、并将所用物品和玩具放置于固定的位置,教学中进行主动性语言训练并及时强化良好行为。采用系统脱敏法逐步建立起睡觉脱衣的概念和习惯。
三、训练效果
1. 运动能力已达到同龄普通儿童的水平,甚至在平衡、技巧等一些方面已完成超越。
2 .感知觉趋于正常,前庭功能发展良好。视觉、听觉传译有了较大的提高,能较好的与动作整合,作出合理的反应。多动行为有所减轻,自控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仍落后于同龄儿童。
3 .不良行为已得到很好的控制,养成了较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4 .已经具有了一些简单的主动性语言、大多数是自我需求方面的,仍需要进一步加强训练。
目前赵××在三年级二班随班就读,已成为班级中最优秀的学生,很好的融入到班集体当中。
四、结论
1. 在孤独症儿童成长期应当采取全方位的干预,综合运用多种训练方法和模式,最大限度的起到干预作用。
2. 孤独症儿童随智障班就读,有利于发展其沟通和集体意识。
3. 结构化教学有助于孤独症儿童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五、建议
在孤独症的康复训练当中一定要注意训练方法的合理的融合,重视动作加感知觉之间的联系,在训练中穿插相应的语言训练,会使孤独症儿童从多个方面得到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会为孤独症儿童更好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更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