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师们的辛勤教育下,聋儿们学会了唱歌、跳舞

聋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玩智力玩具

特教老师对聋儿进行听力训练
他们是一群可爱的小天使,本该拥有快乐的童年,但由于听力的障碍,美好的世界不能充分享受。但是在这里,他们得
到了特教老师无私的关爱,开始像正常人学习“1+1”一样去了解声音,感知语言,目的只有一个:还原一个有声的世界。
5月21日晚,在自治区“全国助残日”文艺汇演上,4个来自自治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的聋孩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表演的充满童趣的“三句半”让观众感叹不已。
对于无声世界的儿童来说,能够张口说话、能走上舞台,背后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就是这几分钟,听着仍然有点费劲的“三句半”,特教老师已经带领他们排练了上千遍。
5月22日,带着钦佩与好奇,记者来到了培育这些聋儿的园地———自治区残联聋儿康复中心。
“饿了给我吃包子,渴了给我端杯子,冷了给我盖被子,热了给我扇扇子,真温暖;老师教我学说话,老师教我听声音,真好听。”残疾孩子们用他们还不太清晰的稚嫩声音,表达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你根本不会相信这些在教室里快乐嬉戏的孩子竟然是一群根本听不到声音的聋孩子。
A 不一样的教育方法只为孩子能说话
在聋儿康复中心的小甜甜班,第一眼看上去,这些孩子和健康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可仔细再看,就会发现孩子们的耳朵上都戴着一个助听器。
孩子们高高兴兴地相互追逐着玩闹,发出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几个四五岁的孩子嘻嘻哈哈地围在记者的身边,刘艳玲老师蹲下身,对着孩子指着记者说:“阿———姨———”她的嘴张得大大的,在常人看来有些夸张,很显然她在努力地让眼前的孩子看清楚这个口型。在老师的引导下,有几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说:“阿姨好,阿姨好。”
刘艳玲老师说:“教孩子发出第一声是最困难的,一个音节、一个字要喊很多遍,孩子才有可能掌握要领,才有可能说出这一个字。甚至,一个词有时要教半年,孩子们才能知道。即便是孩子自己的名字,老师也要不厌其烦地打着手势,对口型进行矫正。在一遍遍耐心地教授下,孩子才能辨别清楚老师的声音,答对自己的名字。”刘老师告诉记者:“因为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一样,老师都会一对一地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聋儿中有一个叫何倩的孩子,她的爸爸妈妈都是聋哑人,刚开始,她没有一点语言能力,平时只有靠理解和看口型来揣摩老师的意思。在张玉兰老师一遍一遍的引导下,何倩终于开口说话了,如今不但能喊爸爸妈妈,还能念古诗给大家听。
B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老师的视线之内
聋儿康复中心的老师不仅教孩子们学习,更重要的是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很多聋儿刚来时,老师要给他们穿衣、喂饭,还包括随时收拾大小便。
康复中心从容老师告诉记者:“我们每两个星期就要组织一次聋儿家长培训班,把一些聋儿康复知识教给家长,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受到良好的康复训练。”
孩子们该去吃饭了,张老师让孩子们把助听器摘下来,小心放好。张老师说:“这些孩子太小,情绪也不稳定,不高兴时,就会把助听器使劲往下拽,所以孩子们的活动基本上都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很粗心,孩子听力有问题没有及时发现,等家长发现时,就已经错过了恢复语言功能的最佳时期。如果不戴助听器,他听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就会丧失说话的意识。”在采访过程中,张晓荣主任向记者普及了很多和聋儿交流的常识,对她来说,这已经是一种职业习惯了。
聋儿本身就有胆怯、孤僻、内向、自卑的弱点。为了使聋儿能够早日融入社会,特教老师们给了这些特殊孩子更多的鼓励与关爱,使他们变得开朗、活泼、自信,一些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孩子,现在也能够和陌生人主动打招呼。
这些孩子由于某种原因走进了无声世界,是不幸和痛苦的。但在聋儿康复中心这片特教的热土上,他们不仅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和生活场地以及标准而又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施,更拥有了15位爱学生如子、倾心奉献的特教老师无私的爱。建校十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听不到声音、不会讲话的耳聋幼儿变成了能听会说,健康向上的孩子。
聋儿同样是祖国的花朵和未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