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指导思想。
小学生通过六年的课内外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复习阶段,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同时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建议。
1、指导学生自主的归类整理。
(1) 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成语、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家名篇等。
(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例如:①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
②说明“谦虚”的名言: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漠》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德]尼兹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法]巴尔扎克
你愈是少说你的伟大,我将愈想到你的伟大。——[英]培根
③描写“积累”的谚语:
千条小河成大江;
急火不如慢太阳;
聚尘土而泰山;
燕子衔泥垒大窝。
④描写“春光”的古诗: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贺之章的《咏柳》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描写“离别”的古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赠汪伦》
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唤醒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积累。例如:
(1)给学校的花草树木上挂上“古诗牌”。
(2)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
学校餐厅、体育馆、图书阅览室……
(三)巩固练习。
1、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可以有:成语接龙、歇后语填空、古诗朗诵会、名人名言读后感等。
2、根据要求写。
(1)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
(2)写出表示“革命烈士气节”的成语。
(3)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
(4)写出两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
(5)写出两首“表达爱国热情”的古诗。
(6)写出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7)写出两首描写“友情”的古诗。
(8)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9)写出两句 “农谚”。
(10)写出两句反映“气候”的谚语。
3、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可以用合适的名言佳句,也可以自己创作。
(1)学校花圃:
(2)音乐教室:
(3)实验室:
(4)学校餐厅:
(5)体育馆:
(6)图书阅览室:
阅读(一)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复习要求〕
能准确领会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复习提示〕
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可以临时改变用法和词性),有些词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必须在复习中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准确理解词语的意思。其方法大致有:
1、找出前后文中的有关语句——明确词义。
这是指有些词义已包含在或直接出现在文章里,只要联系前后文加以明确就行了。比如:《马踏飞燕》中的“构思奇妙”这个词,只要引导学生读读后一句“让马的右前腿大步前跨,左后腿向后平伸,以表现它在快速奔跑”,学生就把握住词义了。有时,这种情况还有些变化,比如《将相和》中有“完归赵”这个词语,但课文中只有“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那就“完”没有解释,其实转个弯词语的意思也就有了。如果我们引导学生想一想送回的“和氏璧”怎样的?学生就能归纳出完整的词义:把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归还赵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敲揣摩——把握变化。
有些词在实际使用时,词义有了变化。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才能把握变化。例如:“他借到一本杂志,贪婪地读起来。”“贪婪”的本义是贪得无厌。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3、借助前后文决定取舍——选准义项。
有些词有多种义项,在文章中究竟取何种解释,就地“借助”前后文,把词义与具体的语言挂上号,要注重让学生有一个根据查字(词)典得到了多种义项,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对照文章,恰当选择的思维过程,并注重培养学生把选择的词义,放到句子中检查是否合适的学习习惯。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复习要求〕
领会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复习提示〕
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指对句子深层意思的领会,对句子修辞方法的理解,对句子作用的分析,对作者用意的解说。
主要方法有:
1.通过注释疏导理解句意。
对造成阅读障碍的词语,教师要加以必要的注释疏导,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如《草原》写小丘之绿,“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学生不理解“渲染”与“墨线勾勒”的意思,只要启发画过中国画的学生到黑板上画一画,学生就明晓句意了。对难在“物”上的句子,可用这种方法。
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
关键词语,显然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关键与否,并不取决于是否属于生字新词,而是看其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地位。抓关键词语有“扣词法”、“推敲法”、“删减法”等,如《为人民服务》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只要理解了“固”或“于”这句的含义也就掌握了。
3.借助句法知识理解句意。
有的句子比较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先把构句间架勾勒出来,用缩句的方法去理解;有的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要分析修饰成分,找出表达的重点;有的句子是复句,要理清逻辑联系准确体会。如《桂林山水》中有一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受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它的间架简单:“漓江水静,漓江水清,漓江水绿”,针对它的修饰成分加以分析,就能明白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赞叹不已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一定的语句有其固定的句法意义,但一旦依附于具体的语言活动后,就产生了生动的情境意义,能够恰如其分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理解句意应瞻前顾后,综观上下,这既是理解句意较普遍的方法,也应看作理解句意最基本的原则。具体的说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作者的意图,联系人物的品格,事件的意义,景物的特点来理解。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他们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表面看来,这句话没有什么不好懂,但真正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领悟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方能理解把握。
〔1阅读(二)
一、理解段落的方法。
〔复习要求〕
掌握读懂(理解)段落的方法。
〔复习提示〕
一篇文章大多数都是若干段落组成的。每一段落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思想,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读懂文章的时候。每读完一段,就了解了一层意思。一段一段地读完全篇,领会了每一段的意思,再把每一段的意思综合起来,就领会了全文的意思。因此,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读懂每一段,并理解它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给文章分段,掌握提炼段落大意的方法与技巧。
1.首先谈谈分段。
我们认为复习分段要有成效,必须在三方面着力。
⑴总结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分段依据。
从文章本身的一些规律性知识考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有助于学生以理性指导分段,举一反三。这些规律性知识包括显隐两个层面。
第一,文章中出现分段的标识。比如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人物的出没等;在横式结构的文章中总结句、小结句、过渡句等。这些标识是文章内部的逻辑结构在文字上的表现,可作为分段的参考。
第二,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这是主要的。以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其基本类型有:
①分合(总分)关系。这种段式的特点是由总述和分述构成的,有“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三种。
②并列关系。指各段之间从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形成的逻辑关系。各段之间无主次之分,但排列的先后往往有其必然性。
③顺承关系。指一般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呈现的逻辑联系。所谓“顺序”可以分为:事情本身发展的顺序,事情中时间推移的顺序,事情发生的空间位置变化的顺序。
④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常见关系外,还有“点面”、“对比”、“主次”、“因果”、“承启”、“动静”等关系。
以上这些段落间的逻辑联系,是段落划分的内在依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逐步渗透并让学生把握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应当看作分段教学中的治本之举。在复习中,要在阅读具体文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这方面的规律性知识,使之达到温故知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⑵掌握可行性的方法,学会分段和归纳段意的技巧。
在分段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整体分割法。所谓整体分割,就是在大致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利用文章结构的规律性知识,研究一下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把全文分成几个阶段或几个方面。
此外,分段方法还有“重点突破”和“相邻合并”两种。重点突破就是先看课文重点写什么,找出重点段的起讫点,然后再照顾其前后写什么,可分几段,前面谈到的点面关系、主次关系等可以用这种方法;相邻合并,就是在概括自然段段意的基础上,把描写说明同一方面的邻近的自然段归并成结构段,顺承等关系的文章可以用这种方法分段。
分段复习还应包括概括段意的方法的复习。分段与概括段落大意,前者是由整体到部分的分析,后者则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归纳,可以看作是一个理解课文的过程。从语言表达的训练看,概括段意的方法有:
①组合法。即先概括结构段所属各自然段或各层的主要内容,然后将它们加以组合,归纳成结构段的段意。
②扩展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加以必要的扩展,形成段意。
③摘句法。直接从这段中找出一个句子作为段意,这句子往往是总起句、关键句、警句、结束句等,一般说,从段首摘总起句,从段中摘关键句、警句,从段末摘结束句。
④连串法。划出这段中的重点词语自己加上几个词,把它连起来成为一句话。在此基础上,再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在复习归纳段意的过程中重要在于思维训练,真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和掌握概括段意的要求和步骤。
概括段意的要求:
①要从内容角度概括,而不要从思想角度概括。即不能写成这一段说明了什么。
②不要写成提纲式。如“原因、经过、结果”。
③应该是完整的陈述句,不能是词组或疑问句。
概括段意的步骤:
①初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②细读各段,对自然段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与中心有关的内容,运用归纳段意的方法归纳段意。
③再读全文,整体思考,进行修改使之准确、通顺。
教给学生的思维方法:
①取舍法。即学生抓住主要的,舍弃次要的归纳段意。
②归并法。指低一级的概念归并成高一级的概念,形成逻辑意义上的归纳。
⑶施以灵活性的处理,促进学生阅读的个性发展。
即使如上所说都有所重视,还不等于就能成功地掌握分段、概括段意的方法。复习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处理,以求实效。具体说来就需要:
①因文而异,调用学生平时的积累。
文章结构各种各样,学生的认识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复习中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分段、归纳段意,并说出自己的思考,然后交流,从而发现文中出现的显性分段的标识及段意表述,能探索段落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有关规律性知识和方法。
②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表述方式。我们认为,只要恰如其分、言之有理,就应该肯定,千万不要过分以标准答案来框死学生。例如:学生能抓住课题,运用联想、假设、推理的方法探求文章的思路。只要基本上做到思维过程与文章思路相合拍,就应该肯定,不必苛求“到位”,要允许学生在推测到具体分段中经历一个由误到正,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