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一个胆小、内向的孩子,从他父母带他来学校报名的那一刻,他的眼神中所透露出的恐慌与退缩,让我的心中不免多了一份心疼,虽然智力发育上有一点迟缓,但他的行为中却有着同等情况下的孩子所没有的胆怯与退缩。
今天,是我带他训练的第一天,为了取得他人信任,他一来到训练室,我就先和他做游戏,但他的防御心理很强,游戏中不是很大胆,伸手取物时一点一点的靠近,但能够配合,我发现他很想玩,于是我就说:“我们一起做,比一比,看谁能够最先抢到”,他点头,我说:“游戏开始”,这一次他伸手的速度快了,同时,他的心理也慢慢地放松了,当他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候,我说:“换一个游戏吧”,他点头表现同意,并且帮我一起收拾东西。
我想,不管是正常孩子还是特殊孩子,建立正常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信任是让孩子不再害怕的基础,当训练结束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没有了紧张感,并且能够主动跟我讲一些事情,虽然我听不太懂,但我关注的眼神给了他充分的信任与理解,他开心地笑着,讲着,下课了也不愿离开。
面对文文那一双充满信任的眼睛,我只想对他说:孩子,别怕,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打开一扇窗,相信自己,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借助满足需求,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
今天,我带文文来到训练室后,就把万能积木放在桌子上,他看到后很好奇,就一直问我是什么,我说:“等等再玩”,然后和他一起做呼气训练,但他的注意力仍停在积木盒上,我看到这里,就指着积木盒问他想玩?他点点头,我说:“好”,然后指着盒子上的拼图问:“这是什么?”他看了看做出了开车的动作,嘴里还发出“嘀嘀”的声音,我说:“这样不行,你要说‘汽车’才可以玩。”他看了看我又看了看积木,把头低下,在嗓子眼里发出了很小很小声音的“汽车”两个字,我见他能配合了,就说:“好,很好,可是我没有听清,再大点声音!”听我这么说,刚抬起的头又低下去了,又说了一声“汽车”,我让自己离他远了一点,“再来一次”,这一次,他的头稍微低了一点,我清楚地听到了“汽车”这个词,“好,说得非常好,现在我们开始玩积木,你喜欢吗?”他点头,我说:“要说‘喜欢’”,他又把头低下去了,像刚才一样,发出了很小的声音,在我一再鼓励下,较清晰地发出了‘喜欢’的音,我大声说:“你真棒”,然后就把积木给了他,他满足地笑着打开积木盒玩了起来。
通过今天的训练,我觉得对行为上存在严重不足的孩子,需要提供环境支持,创造宽松的氛围,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在孩子自由宽松、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进行适时引导,就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游戏中促进孩子说话的动机
今天带文文来到训练室,他的情绪不是很高,看到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对他进行训练,而是采取了“融进去,跳出来”的策略,我对他说我们先来玩一会游戏,于是我拿出积木与他一起玩,边玩边大声说话,开始他的声音很小,只是在嗓子眼里,当我拿来起一块小白兔的积木对他大声说:“小白兔!”他竟然将前几天教他的儿歌大声地说出来了:“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一次的声音不再只是在嗓子眼里,看到这里,我又及时拿起一个小白兔积木对他说“小白兔”,引导着他又说了一遍儿歌。
一直以来,在对文文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在自主交往的过程中进行训练,特别是在游戏的过程中,训练的效果才更理想,由此也可以看出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借助游戏来达到训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