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人问这样的一个问题: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的几乎是同样的答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弱智儿童的情感世界同样也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如果我们想走进和了解这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或者孩子,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如果教师想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健康﹑向上﹑快乐的发展,那么就必须从日常生活做起。现在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首先就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将无从谈起。
以下几点见解,是笔者在平时教学和工作中的点滴体会,希望能给广大特殊教育同行们些许启示。
一﹑充满慈爱的语言,会稳定弱智儿童的情绪,加快其对环境的适应速度。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会有接待新生入校的经历。陌生的学习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让这些残疾的孩子是那么无助。而老师那种充满母爱的安抚,轻轻的抚摸,默默的相伴,拉手间,拥抱下,无不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情感的传播是无声的,但是却象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在孩子心中渗透的力量是巨大的。所有的这一切,可以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里,适应新的环境,进入生命中的另一站。
二﹑充满亲情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更好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满足学生渴望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具有“角色意识”,并注重调整个人情绪,精神饱满地投入到教学中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染学生,激发其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认识电话机”这一课题时,先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继而学习使用。而在操作的环节中,老师扮演妈妈,和学生打电话时,以亲昵的口吻和孩子交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既进一步掌握了技能,又被一种亲情所感染,学习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课堂气氛也自然和谐融洽了,教学效果也得到提高。通过这样一系列富有亲情化的教学方式,赢得了孩子的欢心,从而创设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师生共融的学习氛围。让这些弱智孩子能够学到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更好地康复。
三﹑充满家的温暖,慈母之爱的班集体,可以消除孩子厌学的情绪。
由于这些孩子智力低下,大部分家长过度溺爱﹑迁就孩子的心理比较严重。因此,也就造就了孩子对家长较强的依赖心理和对家的依恋。刚入学的弱智儿童,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心理呢?那就需要有家的温暖,又有像妈妈一样呵护疼爱的人所替代。因此,老师要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他们,每天都要用充满鼓励和热情的目光和孩子交流,再用一些简单的话语来激励他们。如:“你是个好孩子!你真棒!老师最喜欢你了!”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以爱的阳光消融他们心灵的冰峰,用爱的甘露滋润他们干涸的心田,赢得他们的喜爱,在孩子的心目中营造另一方家园。
四﹑充满爱的环境,轻松愉悦的课堂,有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
许多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具备巨大的潜能。弱智儿童也一样。轻松愉悦的课堂,可以使孩子消除紧张情绪,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与孩子最大潜能的开发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在数学课题“按物写数”的课堂上,老师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大树,然后请学生拿各种水果的图片贴到树上,告诉孩子们可以贴自己喜欢的水果。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几分钟以后,树上挂满了各种水果,有苹果,有香蕉,有椐子,有桃子,甚至还有西瓜。这时,老师先和学生一起分析树上结的水果对不对?然后完成课题。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教师富有爱的语言,轻松愉快课堂的营造,将刺激孩子单纯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几点论述,我们可以了解到作为教师,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角色,始终保持无限的爱心和耐心。以博大的师爱,来滋润他们残缺的心灵。以情感教育为前提,打开孩子原本愚昧无知甚至封闭的心门。让他们和正常孩子一样,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一份温暖的阳光!
但是,当我们一味地倡导重视情感教育的同时,应当更好地避免两个误区:
一﹑重视情感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溺爱。过度怜悯,只是人 的一种本能反应,造就不了英才。姑息﹑放任也非爱的本质。古语云:“爱之深,责之切。”严格要求是爱之深的体现。我们在坚持情感教育的前提下,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正确指导。让弱智儿童逐步认识到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哪些可以去做,哪些又是禁止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帮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情感教育,只是教育的一个手段,一种方式。在弱智儿童的康复教育过程中,需要有更全面﹑更完善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来促进特殊教育更好地提高和发展,达到良好的康复目的。
综上所述,教师对弱智孩子情感教育的渗透,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感受爱,生成爱,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情感体验,塑造良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