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自伤行为的个案研究报告

 

[摘要] 本研究选取一名具有自伤行为问题的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晤谈法和观察法收集资料,采用功能评估的方法进行分析,并选择了ABC矫正法实施了初步的干预,经过半年的干预和观察,干预效果较明显。

[关键字] 孤独症 自伤行为 问题行为 干预

研究背景

  孤独症是一种由大脑、神经的病变引起的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一样有语言、有思想、有需求。只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沟通方式和表达方式,旁人往往不大了解他们的情绪反应和问题行为。如自闭症儿童经常沉迷于自我刺激的行为中,甚至有很多自伤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康复进程,也妨碍了课堂教学的进行。以往的评估方法有些建立在错误的观念之上,这些错误观念对孤独症儿童发生问题行为的原因进行了错误的判断。例如,某自闭症儿童在得不到满足后会咬自己的手,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他就是这样的。要么放任其问题行为,要么迁就儿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这几种做法恰恰对孩子的问题行为的矫正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们要确切了解孤独症问题行为的成因,然后以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

   通过对一名具有自伤行为的孤独症儿童进行评估和初步干预,我发现康复效果较明显。本文对该儿童的评估和干预过程进行介绍。

研究对象

   宣宣(化名),男,出生年月;19998月。足月顺产,剖腹产,一周岁左右能模仿大人说简单的词语,如妈妈,拜拜等。三岁时发现语言能力下降,不爱说话,与父母亲人没有亲密感,经鉴定为孤独症患儿。无既往病史和家族遗传史。20043月至20066月在河北一所普通幼儿园就读,20069月至今,在山东临沂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康复训练。

研究过程

  (一)收集资料

  主要采用非正式的评估方法。如观察法,晤谈法。

   1 晤谈法

  与个案家长访谈,其母亲将他在普通幼儿园和同学之间关系不好,基本上没有互动,没有融入到集体当中。常常一个人玩药盒和牛奶盒之类的东西,如果被其他人抢去,宣宣会有自伤行为和攻击行为出现,有挑食、无原由的哭笑、自伤行为、攻击行为等问题行为出现,存在语言沟通障碍,表现鹦鹉学舌,无沟通能力,但能表达基本基本需求,如口渴了、小便、吃饭等。

  与康复教师的访谈,反映宣宣在训练中不配合情况较多,发脾气时大哭大闹,跑来跑去,伴随自伤行为,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康复进程。另外,宣宣运动平衡能力较强。

  2 观察法

 根据与以上人员的晤谈,我对个案进行了一个月的观察记录,主要行为问题如下:

时间

地点

事件

个案行为

措施

07.3.2

10001100

语言训练室

训练者使用“启音博士”训练个案发音

不配合、啃咬手指甲

播放动画短片吸引个案注意

07.3.3

10001100

语言训练室

训练者命令个案坐下准备做口舌操

不配合、大哭大闹

强迫个案坐下

07.3.3

10001100

语言训练室

训练者强迫个案坐下准备做口舌操

大哭、咬手背

直至个案的自伤行为,停止训练

07.3.7

10001100

语言训练室

训练者与个案进行目光对视训练

离座跑开

不理睬,让他去玩其它的设备

07.3.10

10001100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

滑板训练—乌龟爬行

不配合、大哭、咬手背

直至个案自伤行为

07.3.10

10001100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

训练者拉住个案的双手制止其自伤行为

用头撞训练员、使劲跺脚

训斥个案,更大力气拉住个案的双手直至其平静

07.3.15

10001100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

拍球训练

跑开

不理睬,让他去玩其它的设备

07.3.18

10001100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

传球训练、捡球训练

不接球、乱跑

训练者大声叫个案名字吸引注意

07.3.23

10001100

  教室

数学课数学教师教学生按物数数

突然大哭、离座跑开、咬手背、撞墙

带至隔离区隔离

07.3.28

10001100

  教室

康训课康复教师和学生们做推拉训练

离座、咬手背、哭闹

 

忽视、不理睬

1

  ()行为问题分析

  根据收集的资料,我发现在训练与教学过程中,个案存在的问题行为有:自伤行为(咬手背、啃咬手指、撞墙);离座乱跑;大哭大闹;不配合等。特别是自伤行为,是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而且对个案构成了一定的伤害,妨碍了其课堂学习和日常生活,影响了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为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根据功能分析理论得出:个案出现以上行为问题主要是以下原因:1 个案表示对一些不喜欢的活动和环境表示抗拒,想借机会逃避觉得困难的学习活动。 如:个案没有去过语言训练室,对该环境不熟悉,故以大哭大闹的方式表示厌恶等 2 个案想获得某些物品。如:数学教师拿出橘子让学生点数时,个案喜欢吃橘子,故出现自伤行为。3 寻求自我刺激。如:啃咬指甲的自伤行为。

 (三)干预方法的选择和初步实施

1 ABC矫正法(Antecedent-Behaviour-Consequence Modification
1)利用干预前因来消除问题行为,既改变环境来减少个案的情绪波动。ABC关系表如下:

 

 

前因(A

行为(B

结果(C

干预前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做滑板训练—乌龟爬行

哭闹、咬手背、使劲跺脚

受到训斥、制止其自伤行为

干预后

资源教室做滑板训练—乌龟爬行

配合训练

受到表扬、得到强化物(牛奶)

2

 

 

 

 

前因(A

行为(B

结果(C

干预前

教室内数学教师拿橘子让学生点数

离座大哭、咬手背、撞墙

带至隔离室隔离

干预后

教室内数学教师拿杯子让学生点数

认真听讲、配合教师点数

受到表扬,得到强化物(橘子)

3

2 从改变问题行为引致的后果方面着手,使个案逐渐明白,不恰当的行为不能帮助他达到目标,从而避免问题行为的连锁性出现。

 

前因(A

行为(B

结果(C

干预前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拍球训练

跑开、咬手、哭闹、不配合

受到训斥

干预后

感知觉统合训练室训练者抓住个案的手强迫其拍球

情绪稳定、配合训练

受到表扬,得到强化物(休息十分钟)

4

研究结果

  本研究的训练时间自200741日至2007101日止,在这半年多的观察中,我发现个案的行为问题明显减少了。在语言训练室训练时咬手的自伤行为由3月份的1718/小时逐渐减少到10月份的3-4/小时。在班机上可是离座乱跑的问题行为由3月份的6/节课逐渐减少到1/节课。在感知觉统合训练室内能配合训练老师完成训练任务(身体不适除外),训练结束时能主动对训练者说老师再见,训练效果很好。

结论与建议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个案的问题行为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行为矫正中运用的ABC矫正法可以推广到其他特殊儿童来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另外,传统的行为矫正方法对个案的行为问题干预效果不是很明显。如惩罚法,在个案出现咬手的自伤行为后,训练者立即对个案的手施予厌恶刺激(打手),但个案却更加的歇斯底里,出现了撞墙等更加过激的自伤行为。这说明惩罚法对个案问题行为的矫正并没有真正起效,而且对于个案的心理健康也没有保护作用。

   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如正强化物有些没有起到预期效果,强化效果大打折扣。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试验者可以从物质的强化转移到活动强化,如让宣宣画画或玩滑轮十分钟等。要细心观察寻找有效的正强化物以增加强化效果。

   总括而言,孤独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多与其发展障碍有直接关系,并不能一蹴而就的解决。只要教师和训练者意识明确,方法科学得当,就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孤独症康乐园  www.achh.com

中国孤独症网  www.cautis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