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 我市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县工作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大随班就读工作力度,切实把残疾儿童教育事业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轨道,逐步建立健全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中心为骨干,促进所有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特教办学模式,初步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主管、多方参与”的特教格局,有力推进了全市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残疾儿童入学率由实验前的94.1%提高到98.32%,巩固率由实验前99.8%提高到100%,全市随班就读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构建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随班就读工作网络
抓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对于落实教育公平原则,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构建多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随班就读工作网络,我市突出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加强全市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保证残疾儿童入学率。为不断强化政府行为,我市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教育、残联、民政、财政、卫生等部门负责人任组员的随班就读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统筹协调随班就读工作。市公安部门加强了户籍管理,协助教育部门排查残疾学生;卫生部门积极为残疾儿童的诊断、治疗和咨询提供及时服务;残联采取措施,加强了康复中心建设;财政、民政等部门通过国拨经费和福利彩票等途径,保证了经费支持。部门间的联动支持,为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积极构建管理和教研网络,保障随班就读工作高效、规范、有序发展。市教育体育局建立健全了由市、镇(处)中心学校、随班就读点构成的三级管理网络,以及由市特教中心随班就读教研员、片级教研员、镇(处)中心校骨干教师、随班就读点教师组成的四级教研网络,特教中心作为全市特殊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学资源中心、师资培训中心和康复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承担起了本市随班就读工作的教学研究与指导培训工作。蓼兰、长乐、南村、香店、云山五个片级实验点也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辐射指导作用,在全市形成了上下贯通、纵横相联、相互支持的随班就读工作组织网络,保障了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章立制,强化科学管理,全面规范随班就读工作运行机制
1、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规章制度。在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中,我市坚持“以人为本、质量为先”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的通知》、《平度市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规定》和《平度市随班就读教学工作评估方案》、《关于加强全市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配备和使用工作的通知》等多个规范性文件,从设施配备、教育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为随班就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还制定了《巡回指导工作制度》、《筛查鉴定制度》、《随班就读教学工作制度》、《随班就读教师考核制度》、《随读生素质发展评估制度》、《资源教室使用管理制度》、《随班就读档案管理制度》、《随班就读家长培训制度》等,统一下发了《个别教育计划》、《随班就读教师备课纸》、《资源教室辅导手册》、《观察记录》、《家校联系卡》、《随读生的考核与评价》、《随读生素质发展情况表》、《随读生智力残疾筛查签定表》、《随读生社会适应能力简易测查表》等,从而保证了随班就读工作的健康发展
2、抓好鉴定,分类规范管理。为使特殊儿童的筛查鉴定工作更加规范,我们狠抓了“三个环节”、“四个统一”。“三个环节”,即:教师或家长提出名单、学校筛查、市级鉴定。“四个统一”即学校筛查小组对智商的测查,统一使用杭州大学心理学系的《儿童智力筛查量表》;社会适应能力测查统一使用中央教科所特教室编印的简易评定法;市级鉴定统一使用韦氏智力量表;学校使用统一的残疾儿童鉴定档案。“三个环节”和“四个统一”的落实,保证了特殊儿童筛查鉴定工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3、建立随班就读学生档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需求,随班就读学校重点建立了四种档案。一是随读生个人成长档案。做到一人一袋,内容真实,动态管理,详细记录随读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内容包括:个别教学计划、典型作业作品、试卷、观察记录、随读生的考核与评价、资源教室辅导记录、参加学校活动记录等。二是教育教学档案。包括教师的备课,个别教学计划及教育教学工作制度、评估制度等。三是教科研档案。包括教研工作制度,教研活动计划、记录、总结,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教研课题的研究、撰写等。四是家校联系档案。包括随读生家校联系簿,家访记录,家长培训计划、记录、总结、家校联系卡。随班就读学生档案记录了随读生的成长足迹,不仅为以后的随班就读教学提供了依据,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4、加强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巡回指导和评估。为全面提升随班就读办学水平,市教育体育局注重发挥特教中心在全市随班就读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要求特教中心随班就读教研员定期到基层巡回指导,解答疑难问题,并经常性地深入各相关学校组织集体备课和专题讲座,帮助随班就读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制定了对随班就读学校的定期评估制度,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备课、批改、档案建设、资源教室的管理使用等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深入细致的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强帮助指导,督促其认真整改,促进了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的均衡发展。
三、争取社会支持,改善办学条件,积极适应随班就读工作发展需要
1、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一是加强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按照《平度市开展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经费使用方案》要求,紧密结合我市实际,我们将中央特殊教育补助专款15万元和市财政的专项配套资金10万元,全部用于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和全市随班就读工作师资培训及巡回指导经费支出。全市在五个片级点建成了5个中心资源教室,为随读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二是推进了特教中心教学装备的资源共享。市政府投入400万元,新建了特教中心教学办公综合楼,现已投入使用,同时投资30万元对各种专用教室及内部设施进行了配备。为提高使用效益,我们将特教中心的所有设施向随班就读学校开放,随班就读学校的学生既可以来特教中心进行康复训练,也可以借用特教中心的图书和器材,做到了全市特殊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2、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优化工作条件。结合“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的实施,我市开展了机关、部门与城镇干部对残疾学生的结对扶残助学活动,对随班就读学生采取减免费用政策,力争使每名残疾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目前关注残疾人,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已成为我市社会各界的共识和自觉行为。
四、加强师资培训,深化教学改革,让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得到发展
1、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我市本着“发展特教、师资先行”的原则,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培训特教教师,建立健全了特教教师培训和选拔制度,确保了随班就读教师综合素质优良化。一是拓宽师资来源渠道。为配备高素质的师资,我市将市内调配、对口录用、委托培养、社会聘请、师资培训等多种途径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师资欠缺、业务不精的问题。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采取长训与短训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专门培训与以老带新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分层次、有步骤地实施了全员培训。我们把特教中心作为全市随班就读辅导教师的培训基地,负责对全市的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定期组织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特教培训;此外,我市还邀请省教研室和特教协会的专家,组织了两届全市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班,使700余名教师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特教业务培训,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业务水平。
2、以随班就读教学实验为载体,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根据整体工作目标,市教育体育局指导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科学确立教研课题,切实增强了教学研究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蓼兰小学的《如何建立有效的随班就读评估体系的研究》、亭兰小学的《如何开发随读生潜能的研究》等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全市得到了交流和推广,使全市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得到了大面积提高。为总结经验,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我市还多次组织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有20多篇论文获省级奖励,40多篇论文获地、市级奖励。学校教师将教学心得、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交流,现有10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3、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随班就读教育质量。工作中,我市坚持“一切为了残疾儿童”的宗旨,抓好了三个“落实”。一是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下,落实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针对残疾儿童的身心发展差异,通过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教师采取分层备课、分层施教等方法,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了对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二是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教室。通过制订科学的资源教室管理与使用制度,定期召开资源教室管理和使用培训会,随班就读教师与当地医院及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方式,加强了对学生文化补习、缺陷矫正、智力开发、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许多随班就读学生得到了发展。例如,杨京超同学虽然智力有障碍,但热爱劳动。资源教师抓住他的特点,不厌其烦地对其进行手指等灵活性训练,教他编制、手工制作等。经过两年的培养,这个学生会穿针引线、钉纽扣,编制的手套、围巾等也很漂亮,他的作品在学校的手工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他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也有了较大进步。三是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随读生的学习兴趣。在评价中充分体现动态性和综合性,坚持打破以往那种“好中选优”、“优中拔尖”的“横比模式”,专为“随班就读学生”设立了“进步奖”,使他们在“纵比”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体验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评价形式与评价主体方面,我们还积极倡导形成性评价,使整个评价过程变成了督促学生确定目标、不断发展的过程,变成了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民主协商的过程。
总之,我市自建立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以来,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随班就读工作中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怎样更准确地对各类残疾儿童进行鉴定的问题;如何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对随读生进行优质化教育的问题;如何搞好随读生幼小衔接的问题,如何提高师资专业化水平的问题等等,亟待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深入研究解决。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建立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与时俱进,加快发展,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