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毒素对于痉挛型脑瘫的治疗

肉毒素治疗痉挛型脑瘫  一、药理作用:A型肉毒素为厌氧梭状芽胞杆菌属肉毒梭菌产生的一 种大分子蛋白毒素,局部注射后在肌肉弥散,其中的神经毒分子迅速地与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乙酰胆碱释放而引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麻痹的作用,从而缓解肌肉痉挛。根据肉毒素的抗原性不同分为A、B、C、D、E、F、G型为一强烈的外毒素—神经毒素。A型肉毒素发挥作用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结合阶段:重链羧基端与胆碱能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受体结合;(2)定位阶段:在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下,通过突触前膜进入靶细胞胞浆中,继而出吞噬体到细胞浆中,完成肉毒素的内转;(3)麻痹阶段:轻链在靶细胞的胞浆中分解突触前膜蛋白(SNAP-25),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囊泡释放,使肌肉化学性失去神经,从而消除肌肉痉挛,导致肌肉暂时性无力或瘫痪。
二、适应症:适当于痉挛型或伴有痉挛性的徐动型脑瘫患儿。
三、治疗情况 :
1、剂量:以国际单位计量,一般根据公斤体重和靶肌的大小、多少分配剂量。我们采用2—3iu/kg,若效果不满意时一个月内可重复注射,剂量要比第一次大,但最大允许剂量是6iu/kg体重。
2、靶肌迭择:靶肌是导致畸形的痉挛肌。例如,交*腿、马蹄足分别迭用大内侧的内收肌群和小腿三头肌。
3、注射定位:常规皮肤消毒后,在运动点附近注射2—4点。
4、注射时间:肉毒素注射前要先进行康复训练三个月。注射后仍需康复。 5、观察时间:肉毒素注射后72小时内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效果,故疗效出现的时间,一般在72小时以内。研究表明,小肌肉在注射后24小时发挥作用,大肌肉需要3~5天。
四、不良反应:
1、注射部位疼痛。瘀斑、血肿、水肿。
2、注射后肌无力,出现一过性步态不稳、跌倒。
3、皮肤过敏,产生皮疹。
4、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个别特异体质的患者可发生 呼吸肌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