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与体会

我区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启动课改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科研活动,根据新课改要求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制订的课题研究题目是“实践与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往往代替了数学全部的涵义,小学生并不理解数学的真正意义和价值,而我们数学教师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是源于生活而且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体验生活,下面就这一学期的课题研究过程总结如下:

一、在生活中发现,在实践中创新

以往的数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活动的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忠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它具有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提高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时,用摆方块的方法推出体积公式,一开始老师就愉快的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有回到幼儿园时期,“玩积木”即摆方块,看看我们比当年聪明多少,同学们一听,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一块摆方块一边记录:三个一排,六个两排,十八个两排三层,二十四个三排两层,师引导长、宽、高和相对应个数情况,每次排放个数与前面长宽高的关系。学生很快得出:长的个数*宽的个数*高的个数=每次摆的总数。师再提示学生通过玩积木和记录还能悟出什么道理? “长方体的体积=**高”。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操作实践,通过观察与分析,使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动手数、动口说,动脑想,为学生参与机会,调动多种感官,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质,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在活动中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从生活中来,这是“实践出真知”,然而知识是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而服务的,

利用所学知识,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中,既有利于学生凭借一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探索,实现生活经验的数学化,有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原本枯燥的乏味的书应用题有了“应用味”,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与亲切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对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换算”以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的义卖活动,每人带2-3件小物品,标好价格,然后可以拿钱去买,并计算出应该找的零钱,卖物所的的款项加起来后交给老师,捐给本校的特教部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当中,学生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利用了所学知识。

又如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根据学校分校要粉刷教室的实际情况,要求学生计算粉刷教室需要多少仿瓷。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利用尺子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计算出教室除去地面的面积后,有去掉可窗子和黑板的面积,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情况。在动手实践中既充分理解了所学知识,又在利用知识解决问题是能切实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在处理此类问题时能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至于出现像用玻璃做金鱼缸做成六个面的。刷墙把地面也刷了的现象。

学生在学到一定知识并建立了兴趣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所学内容,而把注意力转向了课外。这时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获得开拓性的发展,产生自觉探求数学问题的强大动力。

三、开展活动,发展兴趣

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好奇、好动、好玩,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活动中应用知识 ,从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避免陈旧,呆板,单调的模式,保持学习形式新颖有趣。例如让学生当医生,设计判断题,让学生当法官,设计操作实验题,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参与练习。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直观形象 有趣的数学练习,如运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这种趣味性,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做联系的兴趣,又能取得满意的练习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联系,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家课堂教学要真正贴近生活实践,贴近自然,贴近经验,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在实践中总结知识,将知识用于实践,使学生充分获得对数学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体验,采取寓教学于实践之中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