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中重度智障儿童课堂注意力比较分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在生活语文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其独特的魅力。
一、体验式学习的概念
教学中所指的体验是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任何可用感官接触的媒介为道具,以学生为主体,创造出值得学生回忆,让学生有所感受,留下难忘印象的活动。由此可见,以前的学习对学生来说以外在的感受为主,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的、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会给学习者带来新的感觉,新的刺激,从而加深学习者的记忆和理解。
生活语文体验式学习,指在生活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语文学习情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
二、体验式学习的特点
1.主动学习。体验式学习要求学习者发挥主动精神,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它强调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
2.寓教于乐。“乐”并非教师单方面制造的乐趣,而是学生主动体会到的乐趣。学生学的快乐,这才是寓教于“乐”的真正实现和真实效果。
3.学习致用。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它为学习者及时提供了一个运用语言的空间,使学习者成功的进入活生生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之中。
4.虚实结合。虚拟情境应力求逼近真实的情境,在引导学习者体验时要尽量使学习者以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心境两方面都感到自己正处在生活的空间。
三、体验式学习在生活语文课中的具体运用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中重度智障儿童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常伴有多动行为,爱做小动作,学习兴趣不高。体验式学习能让智障儿童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主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验式学习的形式有很多,如:朗读体验学习、艺术欣赏体验学习、实践体验学习、情景体验学习等。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多种体验学习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以《我真的很棒》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体验式学习在生活语文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在音乐中体验,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情感。在课的开端,让学生一边听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做小律动,学生很快被音乐吸引,注意力一下子进入了课堂。同时,产生了“我会唱歌,我很棒”的自豪感。在让学生参与“走平衡木”、“跳高”、“扭”的活动中,分别伴随背景音乐。一段平静的轻音乐,让学生在“走”的过程中更加专心;一首欢快的《兔子舞》,激发了学生跳高的热情;一首节奏感很强的舞曲,让学生快乐地扭起来如同在跳舞,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2.在情景中体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情景体验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能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在整体感知儿歌环节,我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小小智慧树》节目中的请你跟我这样做《我真的很棒》的视频,学生很投入的参与动作表演。在认读生字环节中,我运用直观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加深了对动词的理解。在练习环节中,创设故事情景“小鸽子送礼物”,学生对小动物特别喜爱,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在此环节创设游戏情景“比一比”“帮动词朋友回家”,学生乐于参加比赛活动,乐于帮助别人。在游戏中玩中轻松学习,加深了对生字的认读和记忆。
3.在实践中体验,补偿学生身体缺陷
在认读动词时,让学生亲身体验“走”“跳”“扭”的动作。同时,我设计了相应的康复训练项目,让学生“走平衡木”“跳高”,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实践中体验,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更深刻了,也使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补偿了智障儿童的身体缺陷。
在整个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学生都能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只有搭建起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平台,建造一个学生能自由发展的空间,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才能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