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注意力纠正孤独症的不良行为

    转眼间我现在在这个特殊的教师岗位任职已有十几个年头了,说实在的,我一直以来担任着程度较重的康复班级,这些孩子大部分以孤独症为主。他们的缺陷主要存在着言语发展缓慢、生活自理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弱等特点。他们不能用语言很好地表达自己的信息,更难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统一的活动。这就为他们自身的发展和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为最大限度地开发这些儿童的潜能,纠正其不良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转变其行为状态,为其以后求学习、求生存、求发展奠基铺路,我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尝试。
一、孤独症的不良行为有以下五类:

1)攻击类行为:
掐拧,扯头发,撞头,抓扯,咬人,推拉,冲人吐唾沫,把物体砸向某人或者任何武力性的身体接触。
2)自伤类行为:
指向自己的任何武力的身体接触,比如,通过击打自己的头,咬自己的手,用头撞墙,抠眼睛。
3)破坏性行为:
从事毁坏财物,砸向硬物,跳起,站在家具上,尖叫,扔东西,拉物体,脱衣服或谩骂。
4)逃跑或者逃避行为:
跳离座位,走或跑开房间,拖延磨蹭或制造麻烦以拖延逃避。
5)自我刺激类行为:
重复性的语言或身体反应(摇摆,扑翼样拍打手或胳膊,凝视,搓手,玩黏液,手淫,异食癖重复性呻吟或尖叫)
    以上这些不良行为在大部分孤独症身上都能体现出来,当这些不良行为出现以后,想改掉很难,需要很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一定要坚持,做到持之以恒的帮助孩子改掉,有的孩子,去掉一种不良行为,又添加另一种不良行为。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使不良行为不断的变化。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孤独症儿童”知识的教育书籍,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在学生中加以运用,求发现,求真知,定期与家长沟通、交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有了一定的新发现和经验。
二、注重学生言语的发展,激励学生去说话
    孤独症儿童对言语的反应恰如他对其他声音的反应一样不寻常。有很多孤独症儿童语言发展缓慢,而且大多数吐字不清,并对发音很相似的词、字母混淆不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上加大了对孩子的语言训练。读字和学习儿歌相结合,在学习中训练他们的口语能力并注意纠正发音,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耐心的指导,学生能自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不是很清晰,但学生有了进步,坚持下去受益更大。蔡x是一个大眼睛,让人家一看就是很干净很可爱的小女孩,但是她说话声音很小,而且bdpt不分,于是在读字和读儿歌的时候,遇到有声母bp的字,教师就让她看着口型发音,一遍不会两遍,两遍不会三遍……直到她能读准音,该生的进步很快,在教师的帮助下现在已经基本能发准唇音。
    易xx,有刻板的语言,就是说话重复别人简单的语言,要想改变这种缺陷,让孩子有主动的语言,需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需求,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拿孩子喜欢吃的一些零食或感兴趣的玩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如拿来巧克力,孩子看到他喜欢吃的巧克力,他现在就会说“吃巧克力”。刚开始他不说,教师想尽办法,耐着性子,劝说激励,终于金口为开。从简单的句子说起,并让这些句子在其头脑中反复映射,激活其大脑,从而调动起说话的欲望。平时还让他背儿歌,不会的,教师就给予提醒,学过的儿歌在教师的提醒下他基本都能背下来。
    让学生多说、多读,在课后与学生多交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就这样坚持下去,学生得到了成长。
    三、从细处入手,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促使学生自我服务意识。
    训练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力,也是转变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的好方法。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头脑内便多了一份事情,他就会想着去做,其孤独的症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
     如我们班的一位大女生,根据她的年龄和个头她完全可以主动自己拿杯子到饮水机上接水喝,但是由于张老师的脾气太好,生怕她自己不喝水,经常提醒她喝水,甚至接好水端着送到她手里,这样久而久之,她就把自己喝水误认为是老师被迫她喝水,或者认为自己喝水是为老师做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己就干脆不去拿杯子喝水,当我们体会到她有这种行为习惯时,我们就改变了这种做法,自己不拿杯子喝水,等渴了就知道自己拿杯子喝水了,或者在提醒别人喝水的同时,也就提醒了她,但是故意不去管她,最后一天不到自己就主动拿杯子到饮水机接水喝。有他律弱化到自律强化。时间久了,她也就渐渐养成了习惯。其他不爱喝水的同学也就乐意排队喝水了。通过这个活动,既培养了她的好习惯,又使她学会了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在与他人分享快乐中获得了快乐的感受。而现在不用教师催促,她都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每天都把教室的窗槽擦得干干净净,拿着拖把把我们的卫生区拖得干干净净的。
四、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学生的随意性
    又如我班的这位大女生以前没有在上课期间在教室外站着,但是在最近那段时间她总是喜欢走出教室,到楼道里站着,也许是因为天热,那段时间我请了几天的假,据张老师说这几天她一直在楼道里站着不进教室。张老师可能让她进教室她不进,张老师心想,不进就不进吧,反正进教室也不学习,就这么一次,让她抓住老师的心理,我不进你就没办法了,以后,一连几天不进教室,当我请假回来了解此情况时,坚决不能让她每天在外面站着,我就很郑重的告诉她,楼道不是教室,我们不能在这里站着,我们有教室,我们要坐在教室里上课。楼道里很热也没有凳子坐,给她说的很果断,让她没有侥幸的余地,不给她留有任何机会,就这样就跟着我回到了教室。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我在教室里,她就安稳的坐在教室里。
五、利用情感渗透,纠正孤独症的不良行为
    我们班的学生孤独症孩子占多数,孤独症孩子的不良行为也是五花八门,有撕衣服的,有撞头发脾气的,还有喜欢在口袋里装垃圾的,捡垃圾的,还有的孤独症孩子喜欢玩那些粘粘的洗发水和洗手液等。针对不同学生情况的不良行为,我们采取不同的实施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灵,用亲情拉近学生的师生关系,用感情打动学生,使其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
    王某在家里一直有多少年装垃圾的习惯,不但在衣袋里装垃圾,而且从家里带来一个她多年来积攒的垃圾塑料袋,里面有螺丝钉、碎线头、乒乓球、还有一个个较小的珠子,刚入校时,就把她的这个“宝贝”从家里带到学校里来了,谁要是碰到她的这个“宝贝”她就跟谁急,所以一时半会的很难改正她装垃圾的坏习惯。但是又不可能视而不闻,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要改正孩子的这些不良行为。通过几天对该生的观察,她还是能听明白别人的语言,也懂点事。孩子也比较大,如果要强行的制止她,她就会反抗,那么我就试探着给她做思想教育,经常给她说说话,说一些她能明白的身边的人和事,如她家里有哪些亲人,他们是干什么工作的?让她感觉你很亲近,在给她洗澡的时候,让她感觉老师给你洗澡很辛苦,所以你要听老师的话,不能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如不能装垃圾,刚开始不让她装她会感到很空虚,也不现实。我就让她先装一块小手帕擦汗来代替她装垃圾,刚开始她还是也装一点垃圾,但是我们要不断的坚持每天检查她的衣袋,慢慢的她装垃圾的坏习惯就改掉了,现在我们起床之后,只要稍微提醒她,问问有没有装垃圾,她就很自觉的把口袋的手帕掏出来给我们看。情感教育要循序渐进,才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改掉坏习惯,不断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
六、从细微处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孤独症的自我刺激类行为和破坏性行为。
    比如我班的小帆同学,该生是一位程度较重的孤独症孩子,该生非常多动,上课的时候在位上一下也坐不住,能坐住的那一会就是手里拿着她喜欢的线绳,如果把她手里的线绳给扔掉,她就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把她手里的线绳,给她换成另一种玩具,
或者是一块积木、或者是一本书,这样她就会情绪特别的稳定,能够安稳的坐在位上。在晚上该生在睡觉的时候,更是如此,一脱掉衣服,该生的手就不断的摸自己的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用手摸生殖器,这种行为是极不允许的,要想改掉这种不良行为就要求老师们时时刻刻的关注这样的孩子。首先,需要老师们盯紧孩子的举动,及时制止。其次,给孩子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玩具,让孩子手里有玩具玩,她就会玩玩具,改掉用手摸生殖器的坏习惯。

     又如我们班的上上同学,他不管在白天上课的时候,还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总是喜欢撕衣服,或者被子,该生的这种不良行为非常的严重。晚上有时候能把一件衣服撕的稀巴烂,能把一床被子撕的能像一扇门帘,撕的一条一条的,对待这种孩子,在白天我们拿一个他比较喜欢的玩具魔方,这样他的注意力就在这个玩具魔方上面,就不会撕自己的衣服了。但是在晚上需要老师们及时的关注和制止,当他撕东西的时候,是有声音的,这也就是孤独症孩子在发泄破坏的行为。
    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发现,要更好地纠正孤独症儿童的不良行为习惯,必须要营造一个整洁、明亮的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然后从小事做起,从细处着手,简化教育教学内容,减慢教学速度,教师要戒骄戒躁,才能更有力地改正学生的缺点。同时,也要遵循“小步子,大循环”的教育原则,及时发现新问题,与家长积极地配合,共同协商教育策略,以更为完善的方式方法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消除不良行为习惯。使她们的不良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