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三十载风雨兼程,三十载砥砺前行。2025年是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建校30周年,那些建校初期默默耕耘的身影,以拼搏为笔,信念为墨,绘就了集团发展的宏伟蓝图。今天,我们以“三十而‘励’,薪火相传”为主题,致敬那些在岁月里熠熠生辉的建校功臣,弘扬他们镌刻在骨子里的天使精神,以榜样之力凝聚前行力量,以赤诚之心续写天使华章!
建校功臣:孙庆华
自从得知自己被评为“建校功臣”的那一刻起,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能够成为天使大家庭的一员,我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三十年的历程是一段充满汗水与梦想的漫长征途。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作为学校的一名老员工,我亲眼见证了学校28年的腾飞发展。
二十八年,说长不长,但一步一个脚印走完这段岁月,却让人感慨万千。每当回想起与同事们共同度过的艰难日子,那些场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桩桩、一件件美好的回忆依然历历在目。记得1997年2月,是我来天使学校面试的第一天。学校主任带我参观了校园,因为我的专业是幼师,当天就被安排值夜班。起初,我有些犹豫不决,看到这些特殊的孩子,心里甚至有些抵触,心想:“先干几天试试吧!”抱着这样的态度,我逐渐发现孩子们并非想象中那样难以接近,他们也有可爱之处,于是留了下来,一干就是二十八年。
那时的校园只有几间茅草屋,院子不大:西边是三间小学部的茅草屋,北边是办公室和三四间培智班级的教室,还有两间学生宿舍,东边则是老师的宿舍和厨房。院子中央放着一个供孩子们玩耍的滑梯,虽然简陋,但每天洋溢着欢声笑语。同年8月,我在校门口捡到一名特殊的孩子,他的语言我们听不懂,后来为他取名“小天使”。9月,我和几位老师前往青岛进行为期七天的招生宣传。我们带着煎饼卷和咸菜,白天上课,晚上到周边村庄张贴广告,开始了紧张的招生工作。那时,每周要开三次会议:周一是例会,周二是教研会,周三是部门会议。最有趣的是,主任骑着三轮车带着几位老师,大家脸上总是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随着特殊孩子越来越多,学校办学愈发艰难,校长开始筹备建新校。在建新校期间,老师们白天上课,晚上贴招生广告,周末到工地搬砖、抬水泥板、挖地槽。我的工作是保教,晚上值夜班。别看夜班简单,责任却十分重大。那时的学生情况复杂,有心脏病、癫痫、自残等行为,老师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从未气馁。我值完夜班后,白天还要去工地干活,连续三个月没有休息。回家时,妈妈看到我晒得黝黑,心疼地问:“你怎么成这样了?”我笑着说:“没事,黑是健康的表现。”妈妈叮嘱我:“一定要好好干,找一份工作不容易。”
1998年,我们正式搬入欧式花园式教学楼,我也成为了一名特教老师。刚进班级时,由于学生程度不一,我缺乏管理经验,一切都要摸索尝试。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冬天,学生换洗的衣服都是我们用手在露天水槽里搓洗,刺骨的凉水让手裂开一道道口子。我班的孩子家长看到后,特意为我买了一双皮手套,并说:“你们老师太了不起了!”给学生洗澡时,班上的小斌情绪波动大,常常抓人、咬人,我的手上满是伤痕。冬天的教室和宿舍像冰窖一样,取暖仅靠一个小煤球炉,门缝下灌进的北风让人彻夜难眠。我们常常两人挤在一张小床上,多盖一层被子取暖。酷暑时,学生跑出校门的事情时有发生,全体老师甚至家属都要出动寻找,有时一找就是一个多月。
2003年,我们再次搬迁至现在的校址。校长说:“人家搬家三年穷,我们是越搬越富。”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们不再需要外出宣传,生源越来越好,师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我庆幸自己扎根于天使学校,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忘不了最初的晨会口号—“奉献在特教,爱心铸师魂”,更忘不了学校在最困难时仍不断提升福利待遇,比如组织教职工父母免费旅游,这份温暖让我们铭记于心。
那几年,我带的都是学龄前班级,孩子们大多来自外地,有的连吃喝拉撒都无法自理。每一天,我们既是老师,又是妈妈、医生和保姆,工作琐碎而繁重。但是每每看到孩子们那天真无邪、渴求知识的眼神, 那份信任和无助便又扬帆起航,带领他们前行。守望特教,就守住一份坚持,守住一份坚持,就守住了一份希望。深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的特教老师能擎起一片蓝天, 让特殊孩子自由翱翔。
如今,我们每周六日还为三区九县无法到校的孩子送教上门,他们多是脑瘫或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学校为这些孩子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并准备了丰富的物资。送教过程中,我始终耐心细致,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爱。
二十八年的时光,早已让我把天使学校当成了家,把同事当成了家人,把工作当成了自己的事业。我是天使人,无论在哪个岗位,都会秉持一个信念:好好干,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我坚信,只要全体天使人齐心协力,天使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我愿意继续坚守岗位,和大家团结协作,为天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