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分析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患有孤独症的儿童逐渐增多,有的在康复中心接受各种训练,有的则进入到弱智学校接受教育。在智障儿童班中,孤独症儿童与弱智班的智障儿童有明显的区别之处,孤独症的问题多出现在语言、交往、情感等方面,他们在记忆力、计算、识字能力方面有良好表现。我们不能把两者相混淆,更不能等同起来。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孤独症儿童的个别教育,并进行缺陷的补偿和行为矫正。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1、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
  曾某,男,10岁(1995年出生),经诊断为孤独症儿童。20058月进入我校学习。家长非常关心孩子发展,希望孩子会好起来,家长在家中进行个别训练,效果一般。
  2、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与适应方面:不愿与人交往、对视,分不清称谓,不合群、不理解生活规则及社会规则。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很不集中。仅有些微的自理能力,如进餐、如厕小便等。
  情绪与行为方面:对圆形物体有很大的兴趣,喜欢长时间转动玩具车轮、球类等,经常重复某些动作,喜欢玩可以摇晃的健身器械,时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但是一听到扩音器播放的声音就捂耳朵,表现出极度的厌恶反应。
  语言方面:重复性语言较多,快速地说完要求说的话,声音微小,主动性语言较少,,语调刻板。有一些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语言及一些简单的应答能力。
  3、学校生活
  曾经在幼儿园读过很短时间,表现出极端的不合群,不适应,且无法上课。
  来校第一天的表现:当父母离开教室后就开始哭喊大闹,对老师的话毫无反应,班主任带他回座位时不能安静的上课,东张西望。上间操的时候,捂着耳朵,不能站在队伍中,到处乱跑。
  三、训练方法:
  孤独症儿童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给我们的教学和训练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除了与智力残疾学生一同上课生活,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了适合孤独症儿童发展的个别训练,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尝试措施,比如:开展感觉统和训练,在走平衡木、钻山洞、爬滑板的过程中训练他们的感觉运动能力,和空间知觉能力;在串珠、连线、插积木、拼图等精细动作训练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开设资源教室,配备一对一训练教师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孩子随智力残疾学生班级学习生活,无形中加强了认知,自理、交流等各方面刺激和锻炼。学校全日制的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活动流程也形成较好的结构化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通过三年多的教育训练,孩子在各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通过进行感觉统和训练,我觉得曾某的注意力和听话的能力有提高。课堂上有意注意的时间变长了,能在老师的提示下随着老师的教学而活动。当老师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时,能够不重复他人的问话直接回答。语言训练的老师也反应他在进行看图说话训练时,能够用较完整的话说出图意。
  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他已经学会了系鞋带、使用剪刀剪图形;能进行串珠子的练习;能够与老师配合进行传接球的活动等等。在体育课上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各种体育游戏,不再像以前那样漠不关心了,主动参与体验快乐,数学课也能融入其中,甚至学会了简单的加减运算。
  除了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有针对性的对他进行教育外,我还利用课下的时间对他进行行为和语言方面的训练,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亲情接纳法
  互相接纳是训练的前提。只有让孤独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和信任我们,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在与曾某的接触中,我始终用一种亲切平和的语调与之交流,如经常与他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时他会非常放松,尤其是脸部的表情,眼睛已经很少斜视在某一处。当别人呼唤他的名字时有目光的对视,并且有应答。
  2、奖励和惩罚
  让孤独症儿童完成某一种动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用不同的方法。首先是用奖励的方法激发其兴趣。曾某特别喜欢吃小食品,每次在提出要求时把糖果等作为引导物,一旦完成马上就可以吃到。当他们的不良行为发生时,适当地采用惩罚也是必要的。目的是帮助孤独症儿童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强化正确的表现。曾某看到圆形的东西就拿到手里不停的旋转玩弄,于是就告诉他,你总拿着转就不能吃糖,同时发给其他同学糖,不断提醒他。经过一段时间后,他的不良行为得到了矫正。
  3、同伴带动法
  在班级里,我们不仅要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接触,还要引导和组织其他同伴与他互动,让伙伴去带动他逐步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并融入集体之中。刚开始时,曾某总是拒绝同学的的接触,渐渐也就适应了,开始让同学拉他的手,并能在伙伴的指令下,完成如共同排队做操、拿板凳等一些日常活动。
  4、情境法
  情境法即创造所需情境进行训练的方法。在他要做某事之前一定要说出自己要做什么,或者说出自己的要求,然后再满足他的这种要求。如在玩游戏前,让他主动说出想玩的游戏,然后再一起玩。让他明白生活中我们要与人交流,建立感情。事实证明,创造各种有意义的情境对激发孤独症儿童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逐渐地,曾某不良行为改变了很多,有些行为在老师制止后也不再哭闹发脾气了。当然,还有一些行为需要继续采取更适合的方法进行教育训练,还有待我们不断探索、研究。
  五、结论与建议
  1、孤独症儿童更需要情感的沟通,由于他们不懂得与人交往和进行情感交流。因此需要我们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成为他们信赖的人,才能与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重要前提。
  2、教育训练孤独症儿童应该在生活中抓住每一个契机,让他们去学习、模仿、运用。在训练中需要设置合理的环境,让他们在情景当中充分的练习所学习到的各种技能。
  3、孤独症儿童最大的困难就是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交往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一年的教育训练就能实现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多方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

                                   ______吕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