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因其所处的职业,社会地位及劳动特点的特殊性,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忧,惧等情绪,以及由这些情绪造成的心理氛围,都会对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聋儿由于听力的损失等生理条件的特殊性,导致了他们被迫长期利用视觉并形成依赖,在感知方面较正常儿童少了听觉感知这一重要的渠道和途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以及情绪的流露显得越发重要.
教师在教学时的情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感情表露;2,对所授内容的态度;3,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欲望.
教师教学时的情绪中蕴涵着对学生的情感.教师应以愉快,积极的情绪感染幼儿,尤其是聋儿,聋儿特有的敏锐的洞察力更能体会到老师要表达的情感.幼儿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情绪经常处在良好状态的幼儿,对成人的各种指示一般都乐于接受,并且容易形成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独立活动等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对于刚入园的聋儿来说,上幼儿园是他们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到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的确会给聋儿带来不少压力.到幼儿园后,陌生的环境使聋儿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更由于缺乏语言表达能力,他们稍不合意就会发脾气,大声喊叫,哇哇哭闹.如果此时教师能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在幼儿身边细心照料,亲切自然地多与幼儿肌肤相亲,用亲抚,拥抱,唤幼儿乳名,和幼儿一起玩耍等方式向聋儿表示友好,会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尽早适应集体生活,使他们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亲切感和依恋感.
教师对课题的态度,情感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聋儿的学习情绪.聋儿通过观察老师的体态,表情能感受到无法言传的情绪体验,那种唤醒,启迪,激励,鼓舞和感染的力量对幼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位高明的教师总是善于把自已对所讲内容的态度,感受,通过体态,手势,特别是通过具有丰富感情层次的语调表达出来,感染孩子,激发,吸引孩子的兴趣,唤起孩子们同样的情绪体验,促使其认识的活跃和深化.例如,在看图说话《小兔乖乖》的教学中,幼儿往往很难领会其中的角色特征,故扮演时常常显得语气平淡,缺乏活力.此时,老师可以适当的启发,引导,激励,用自己的情绪体验带动孩子的情感体会,那么,孩子学习看图说话,扮演角色一定会有更大的突破.聋儿的观察力有这样的特点,即自觉性差.他们的观察往往漫无目的且缺乏选择性,因此如果教师对课程漫不经心,讲课时提不起精神,只是以冷漠倦怠的神情去授课,语音低沉,索然乏味,课堂气氛沉默,缺乏生气和活力,聋儿的注意力便很难被吸引.聋儿的情感需要教师用真情来激发,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适时调节语言表达的速度,节奏.
教师在教学时的情绪还反映在与孩子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上.与语言交流比起来,聋儿更容易接受来自非语言行为的信息.传统教学的弊端警示我们,教学并不是教师把预设的教学目标注入孩子的头脑,而是应该经过幼儿自主选择后接受.有效的教学环境是师生共创的,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体现在师生间,聋儿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包括知识,情感,需要,兴趣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些语训教师认为,语训应该是单纯的"听觉口语训练",不需要手势或姿态语言的辅助,但在聋儿学习的初期,聋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没有真正得到发展,这时姿态语言对幼儿理解老师的指令或语言就显得愈发重要了.教师的情绪表现可以直接反映在师生间的互动上,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在教学情感投入的程度,教学风格等,都会影响到聋儿的学习动机,聋儿对自己的信心.具有优秀品质的教师会对聋儿产生无形的感召,并在教学活动之中建立情感沟通.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氛围,而这种氛围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师喜悦,愉快的情绪能明显促进聋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反之,恐惧,悲伤的情绪会危害其身心健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会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喜欢某个孩子,一旦这种"不喜欢"的情绪带入课堂,就会给这个孩子带来消极影响,为此,老师要充分认识每一个孩子的潜在的品质,避免给任何一个孩子贴上否定的标签.
情绪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情绪可以带给我们正面,积极的意义,也可以带来负面,消极的影响,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调节和运用它.作为教师,尽管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来自工作及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但必须要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工作的责任,提高调节情绪的能力,消除和改善个人特质中不利的因素,经常以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状态投入到聋儿的康复教育中去,使身体残疾的孩子能在和风细雨的滋润下,愉快而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