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康复的新思维

  小儿姿势运动发育是螺旋式上升过程,而不是界限分明的台阶式上升过程,在实际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应以小儿的运动功能发育为导向,从头的控制、手支撑、翻身,逐渐向坐、爬行、站立和行走发育。康复治疗时应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以促进运动功能发育的提升为目标,而不能把治疗的重心放在一些其他问题上面,如肌张力异常,挛缩等,如果忽视了促通技术作为脑瘫康复治疗的主导地位,就会错失了脑瘫的最佳时机。只有自始至终以促进患儿运动发育为主线,以抑制患儿的反射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为辅助,运用一切手段解决患儿运动发育过程中的各种障碍,才能使患儿尽早达到康复的最佳状态。

具体的训练方法:

头的控制:   

 1.       头立直的促通

 2.       俯卧位抬头

 3.       头颈部的回旋训练Bobath疗法)

 4.       中医传统康复:捏脊

 肘、手支撑能力的训练

 1.俯卧肘立位的训练

 2.手支撑训练(利用三角垫、滚筒、枕头等)

   Bobath疗法可配合压迫性叩击)

 3.上肢各关节的挤压训练Rood疗法)

 4.上肢肌力训练(肌力训练)

 翻身训练:

 1.反射性翻身训练Vojta疗法)

 2.肩—骨盆法(上田法)

 3.体轴回旋的促通 (Bobath疗法)

 坐位训练:

 1.对称性坐位的促通

 2.上肢保护性伸展的促通

 3.坐位肩部的压迫性叩击

 4.坐位回旋的训练

 5.Bobath球上坐位平衡的促通

 6.仰卧位到坐位的体位转换Bobath疗法)

 爬行训练:

 1.反射性俯爬(Vojta法)

 2.四点支撑的训练

 3.双下肢交互伸展的促通Bobath疗法)

 4.肩胛带法和上、下肢法(上田法)

 立位训练:

 1.双下肢的肌力训练(胫前肌、屈膝肌群、伸髋肌群、股直肌、跖屈肌   群、屈髋肌群)

 2.骨盆控制能力的促通

 3.立位平衡的促通(可配合叩击法)

 4.四点支撑到立位体位转换Bobath疗法)

 步行训练:

 1.单腿支撑能力的训练(增强肌力的训练)

 2.行走的动态平衡与协调能力的促通

 3.跪位到立位的体位转换  Bobath疗法)

 4.步行的运动体验(感觉统合训练)

 5.下肢足跟的感觉输入(Rood技术)

    在治疗过程中,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影响患儿运动发育的不利因素亦随之增加,如异常的姿势和运动模式因反复强化而固定,肌张力的增加等。患儿因身体自身的发育,身高增加使身体重心的控制变得更稳,身体重量的增加使双下肢的支撑变得更加困难,同时,有些患儿由于认知能力有了一定的发育,对独立完成各种运动心理产生恐惧。这些妨碍运动发育的因素常常被人们所忽略,所以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发育性,临床症状的进行性,客观全面地考虑各种因素。不仅要抑制这些不利因素的增加,而且还要阶段性调整治疗计划,只有康复治疗的强度达到一定的量,运动功能的发育才会有质的突破,才能使小儿的运动发育始终在一个良好的动态平衡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