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天地 比翼奋飞
――记特教老师张亚斌、张丽丽
张亚斌,男,汉族,26岁,共青团员,陕西省商州市人。2001年7月毕业于南京特师学校聋儿教育专业,2002年6月来学校工作,现任特教部职教组组长、骨干教师。
张丽丽,女,汉族,22岁,共青团员,吉林省长春市人, 2004年7月毕业于长春特师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04年2月来校工作,现任特教部二年级四班班主任,一个活泼开朗漂亮的女孩。
倾心职教――
甘当学生成才铺路石
在特教教学一线任教的女老师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
因工作需要,2005年8月他被调到启智部,从事智障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一次,他上街买生活物品,路过一个修车摊,马上眼睛一亮,修车是个实用性很强、工艺技术比较容易学习掌握,且人人都离不开的一项社会服务项目,根据班里这些孩子智力程度情况,学习这项技术是可行的。因此,他积极建议学校上这套设备用于职教教学。后来,因为学校考虑到上千学生的鞋子修理一直是个大问题,不长时间就要整理几大包上街修,又耽误时间还很不方便,需要花一大笔资金。学校就买回一套修鞋设备,准备开设修鞋职教课程和为学生服务。张亚斌以前没有学过机械制造和维修技术,但工作需要就是动力,他二话没说就担当起这一重任。从此,他抽时间多次上街向修鞋师傅虚心学习,凭着一股机灵劲儿和不怕苦累脏臭的精神,认真观察钻研,不长时间就基本掌握了修鞋的技术和工艺,当上了职教老师和“修鞋匠”。为了让学生学得快、动手能力强,他动了不少脑子,采用纸箱板、泡沫塑板和旧布等物,让学生先在这些物品上多练习修鞋机的使用,学习效果好又节约了材料。在他手把手的耐心辅导和培训教学下,不长时间就有很多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门技术。两年多来,他牺牲了无数休息时间,为学生
倾情特教——
孩子心中的“妈妈”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来自黑土地寒冷地带的年轻姑娘站在了齐鲁特教的讲台上?是什么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已经回到大西北沙漠名城新疆哈密市就读的智障学童忘不了万里之外的“张妈妈”?
在特教部二年级教室,我们找到了答案。三年前,作为父母亲的掌上明珠,正处在即将毕业前实习阶段的张丽丽,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开长春特师和同学一路南下四千里来到美丽的天使学校。实习期三个月未满,一起同来的8名同学多数因各种原因陆续离开,而她以少有的吃苦精神和对孩子们深厚感情,硬是留了下来,当上二年级四班八个孩子的班主任。这个班级由智障和孤独症学生组成,程度比较差,但是,这个班里每个学生都穿戴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来自肥城市的小思潜曾经一天在教室拉尿了三次裤子,
从济南市来的小闻达,开始时完全不会生活自理,喜欢满地打滚要吃的,还经常拉尿裤子,语言表达能力也差。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教育进步很大,前不久学校放假,家长把他接回家住,能自己穿脱鞋袜,吃饭也文明了,晚上睡觉时,还问他的妈妈,今晚上谁值班?他妈妈忙说:“是你爸爸值班”。过去离家时他从来不知道打招呼,这次开学返校,主动和家里的所有人礼貌告别,家长非常高兴。来自新疆的李思颖是个智障学童,乳名小点点,生活不能自理,时常拉尿裤子,学习理解能力比较差,
心心相印——
志同道合结知音
2004年2月,传统的春节刚过,张丽丽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特教学校任教,实习期间校领导将她安排到由南京特师高才生张亚斌担任聋儿班班主任的班里实习,一开始,只有理论知识的她感到现实中的情况差距是那么大,工作中常感到困难重重,遇到好多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为此,她就去请教张亚斌老师,张老师是个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的人,对谁都是有求必应,对新来的年轻同事更是不吝指导。对她的请教,每次他总是耐心认真地指点,将自己几年来总结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她。一次,班里一个智障学生将另一名同学眼角抓伤,流了不少血,从没见过这个阵势的她可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是张亚斌老师及时帮着她把学生送到了医务室,经过医生的处理没出现什么后果。这件事以后,她对张老师刮目相看。她本人性格开朗、直爽活泼但有时不够细心,张亚斌则淳朴实在、内向厚道考虑问题周密,人品好能吃苦,在老师们中威信很高。相同的教学业务、教学对象和共同的志向追求,使他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当忙完一天的工作,把学生送回到公寓宿舍办理完交接手续后,俩人就一同来到教室,一块互相探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有时候俩人为了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但张亚斌老师总是笑笑让着她。就这样一来二去,俩人慢慢的互生爱慕之情,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你帮我打饭,我帮你洗衣服。两年多的恋爱经历,虽然无太多的时间花前月下,很少漫步长街,更多是在一起切磋教学,这就是他们的恋爱生活和经历。他们俩共同在天使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着,同事们十分羡慕的称赞她俩:千里姻缘特教牵,情定天使齐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