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雪梅在我们身边”专稿之四

 

特教天地  比翼奋飞

                           ――记特教老师张亚斌、张丽丽

张亚斌,男,汉族,26岁,共青团员,陕西省商州市人。20017月毕业于南京特师学校聋儿教育专业,20026月来学校工作,现任特教部职教组组长、骨干教师。

张丽丽,女,汉族,22岁,共青团员,吉林省长春市人, 20047月毕业于长春特师学校特殊教育专业,20042月来校工作,现任特教部二年级四班班主任,一个活泼开朗漂亮的女孩。

倾心职教――

                  甘当学生成才铺路石

在特教教学一线任教的女老师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张亚斌老师是校园里为数不多特别能干的男子汉,他在大家的心目中有很好的口碑。刚来校工作时,正赶上学校组织新校大规模扩建施工,他和几个老师被抽调到工地上,白天和建筑工人一样负责挖沟、推土、整理校园的任务,晚上则住在工地看护巡逻。当时工地条件非常艰苦,瘦小体弱的他从无怨言,近半年时间很少休息,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能干,干起活来快速敏捷,不怕脏不怕累,深受校领导老师们的好评。新校建成启用后,张亚斌担任聋儿五年级班主任,班里12名聋哑学生,按程度分为好几个年级,除专业和体育课外,每天要上语文、数学、常识、社会实践、自然等课程。一开始由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很好地沟通,没有建立起特别的感情,这些孩子特别难教、难带。他就注意给聋哑学生处处关爱,逐渐培养相互之间的感情,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开始听话了。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学校培养的首届聋儿学生圆满结束了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有的升入高校继续深造,有的走出校门融入社会,从事一些自食其力的工作。

因工作需要,20058月他被调到启智部,从事智障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一次,他上街买生活物品,路过一个修车摊,马上眼睛一亮,修车是个实用性很强、工艺技术比较容易学习掌握,且人人都离不开的一项社会服务项目,根据班里这些孩子智力程度情况,学习这项技术是可行的。因此,他积极建议学校上这套设备用于职教教学。后来,因为学校考虑到上千学生的鞋子修理一直是个大问题,不长时间就要整理几大包上街修,又耽误时间还很不方便,需要花一大笔资金。学校就买回一套修鞋设备,准备开设修鞋职教课程和为学生服务。张亚斌以前没有学过机械制造和维修技术,但工作需要就是动力,他二话没说就担当起这一重任。从此,他抽时间多次上街向修鞋师傅虚心学习,凭着一股机灵劲儿和不怕苦累脏臭的精神,认真观察钻研,不长时间就基本掌握了修鞋的技术和工艺,当上了职教老师和“修鞋匠”。为了让学生学得快、动手能力强,他动了不少脑子,采用纸箱板、泡沫塑板和旧布等物,让学生先在这些物品上多练习修鞋机的使用,学习效果好又节约了材料。在他手把手的耐心辅导和培训教学下,不长时间就有很多学生初步掌握了这门技术。两年多来,他牺牲了无数休息时间,为学生老师们修补好了上千双鞋子,学生的修鞋技术也逐步熟练了。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他又和徐延花等老师新开设了陶艺、维修制作、缝纫、烹饪、编织、拖把加工等课程,很好地解决了师生缝补衣服、卫生清扫拖把等问题,使学生们结合自己兴趣爱好掌握了多项使用技术,制作出的陶艺、工艺品,学校多次组织了义卖活动,扩大了学生们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谈起这些来,张亚斌总是谦逊憨厚的说:“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我的最大特点就是实诚,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学校和师生们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倾情特教——

                   孩子心中的“妈妈”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来自黑土地寒冷地带的年轻姑娘站在了齐鲁特教的讲台上?是什么如此大的吸引力让已经回到大西北沙漠名城新疆哈密市就读的智障学童忘不了万里之外的“张妈妈”?

在特教部二年级教室,我们找到了答案。三年前,作为父母亲的掌上明珠,正处在即将毕业前实习阶段的张丽丽,不顾家人的反对,离开长春特师和同学一路南下四千里来到美丽的天使学校。实习期三个月未满,一起同来的8名同学多数因各种原因陆续离开,而她以少有的吃苦精神和对孩子们深厚感情,硬是留了下来,当上二年级四班八个孩子的班主任。这个班级由智障和孤独症学生组成,程度比较差,但是,这个班里每个学生都穿戴的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来自肥城市的小思潜曾经一天在教室拉尿了三次裤子,老师为她换了三次棉裤,每一次都是她用温水给她擦洗得干干净净。来自烟台市胖乎乎的学生小燕平,不知是皮肤特殊还是因为血小板不正常的缘故,有个平时轻微一碰,一两秒钟内立即就会肿得老高的毛病,而且两个星期都消不下去。一次,他松开张老师的手,要到门口玩,刚离开两步一下子就擦到门边上,他的右脸马上就肿得象个馒头,被立即送到医务室检查。老师说:“这些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情况,老师不能用正常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学生,必须用非常到位的措施来关爱,否则会突然出现很多‘状况’”。自这以后,只要小燕平一走动,老师总是牢牢抓住他的手,怕碰着擦着他。

从济南市来的小闻达,开始时完全不会生活自理,喜欢满地打滚要吃的,还经常拉尿裤子,语言表达能力也差。经过半年多的精心教育进步很大,前不久学校放假,家长把他接回家住,能自己穿脱鞋袜,吃饭也文明了,晚上睡觉时,还问他的妈妈,今晚上谁值班?他妈妈忙说:“是你爸爸值班”。过去离家时他从来不知道打招呼,这次开学返校,主动和家里的所有人礼貌告别,家长非常高兴。来自新疆的李思颖是个智障学童,乳名小点点,生活不能自理,时常拉尿裤子,学习理解能力比较差,老师在她身上倾注了更多的爱,在生活上给与她精心照顾,天天把她洗得干干净净,扎上漂亮的小辫,手把手地教她洗脸洗手和刷牙,学习也有了进步,与老师的感情也加深了,由叫老师改为叫“妈妈”。后来,新疆哈密市也建起特教学校,家长考虑路程较远探视不便,只得忍痛转了学。回到边疆的小点点时常想念教她爱她的老师,前不久打来电话说:“张妈妈,我想你了!”师生聊着聊着,电话两端的小点点和张老师都哽咽了。听到、看到孩子们个个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她心里觉得比蜜还甜。

心心相印——

                   志同道合结知音

20042月,传统的春节刚过,张丽丽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全国规模最大的特教学校任教,实习期间校领导将她安排到由南京特师高才生张亚斌担任聋儿班班主任的班里实习,一开始,只有理论知识的她感到现实中的情况差距是那么大,工作中常感到困难重重,遇到好多问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为此,她就去请教张亚斌老师,张老师是个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的人,对谁都是有求必应,对新来的年轻同事更是不吝指导。对她的请教,每次他总是耐心认真地指点,将自己几年来总结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她。一次,班里一个智障学生将另一名同学眼角抓伤,流了不少血,从没见过这个阵势的她可吓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是张亚斌老师及时帮着她把学生送到了医务室,经过医生的处理没出现什么后果。这件事以后,她对张老师刮目相看。她本人性格开朗、直爽活泼但有时不够细心,张亚斌则淳朴实在、内向厚道考虑问题周密,人品好能吃苦,在老师们中威信很高。相同的教学业务、教学对象和共同的志向追求,使他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当忙完一天的工作,把学生送回到公寓宿舍办理完交接手续后,俩人就一同来到教室,一块互相探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问题,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有时候俩人为了一个问题争的面红耳赤,但张亚斌老师总是笑笑让着她。就这样一来二去,俩人慢慢的互生爱慕之情,工作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你帮我打饭,我帮你洗衣服。两年多的恋爱经历,虽然无太多的时间花前月下,很少漫步长街,更多是在一起切磋教学,这就是他们的恋爱生活和经历。他们俩共同在天使的百花园里辛勤耕耘着,同事们十分羡慕的称赞她俩:千里姻缘特教牵,情定天使齐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