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山东合租名作家刘志侠,根据沂南县聋哑妇女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真是势力,创作了短片小说《红嫂》,编入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1964年8月12日晚,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是,观看演出的毛泽东、朱德感动得数次落泪。毛泽东指示《红嫂》这处系反映了军民鱼水情,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从此以后“红嫂”更加闻名天下,后来救死扶伤的女性被冠以“红嫂”的美名,而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赢得了人民的敬重和爱戴。国防部袁部长迟浩上将在探望她时,题词“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同样让我感动的是32名妇女“火线桥”的故事,李桂芳,1925年出生于沂南县岸提镇沿路村的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当过“童养媳”,在地主家干过长工,幼年艰苦的生活促使李桂芳十五岁便参加革命,并成为村里如女活动的零头人,他们送郎参军,救护伤员,缝军衣,做军鞋,汝阳革命后代,他们在艰苦的年代里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让吃着我们摊的煎饼,怀揣土制步枪的八路军战士,能够勇往直前,打败装备精良的日本法西斯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
在马牧池,能够触动心灵的去不仅是原生态的古村落风貌,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包含着沂蒙人无私的奉献精神。马牧池的老石屋曾经历过炮火纷飞的年代见证过沂蒙人民英勇支前的故事,也见证过沂蒙军民鱼水之情。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但却仍然保持着那是的风貌,石头屋还是原来的石头屋,村里的小巷还像几十年前那样曲折幽深。
岁月如梭,当年的硝烟已经散尽纷飞的弹雨已化为泥土,山上如刀似箭的丰碑,见证了沧桑的历史。沂蒙老区人民怀着对共产党的无比信任和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舍生忘死,参军参战,大力之前,抢救伤员,奋勇杀敌的画面展现在眼前,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我们从中吸取了很多人生启迪,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及时性。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的年代,我们要向老一辈党员学习,学习他们和群众一心,能够用实际行动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学习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精神。在特殊教育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同样尤为重要,能够给一线职工解决更多难题,为学校的发展、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